文化冲突与文化融通——《印度之行》:一个后殖民主义读本
被引量:14
出处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69-73,共5页
Foreign Literatures
参考文献13
-
1艾·阿·理查兹.《通往福斯特之路:对·位小说家的看法》,重印本《福斯特评论文集》,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编辑,纽约1966年版,15—20页. 被引量:1
-
2弗吉尼亚·伍尔夫:《E·M·梧斯特的小说》,伦敦1966年版.342页. 被引量:1
-
3麦吉尔.《世界名著鉴赏大词典》中卷.中国书籍出版社,5371页. 被引量:1
-
4企鹅出版社1981年版《印度之行》“编辑前言”. 被引量:1
-
5E·M·福斯特.《三十国家》,伦敦1981年版,5页. 被引量:1
-
6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438.
-
7Glen Cavanliero, A Reading of E, M. Forster (London:Macmillan Press, 1986), pp, 147-149. 被引量:1
-
8E·M·福斯特.《印度之行》,石幼珊等译,重庆出版社,300页. 被引量:1
-
9张小红.“奥秘之穴:《印度之旅行》中的种族、性欲与强暴”[J].中外文学,(6):152-152,153. 被引量:1
-
10Norman Page, E. M. Forster ( London : Macmillan,1987), p. 3.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85
-
1雷艳妮.英国20世纪的殖民和后殖民小说:一个宗主国视角[J].外国文学研究,2003,25(4):153-157. 被引量:17
-
2蹇昌槐.《鲁滨逊漂流记》与父权帝国[J].外国文学研究,2003,25(6):46-51. 被引量:35
-
3傅俊,毕凤珊.解读康拉德小说中殖民话语的矛盾[J].外国文学研究,2002,24(4):92-95. 被引量:18
-
4骆文琳.迷惘与隔膜的《印度之行》[J].外国文学研究,1999,21(2):63-67. 被引量:6
-
5郭英剑.赛珍珠与后殖民主义理论[J].外国语文,1994,19(3):38-43. 被引量:3
-
6范文彬.论《简·爱》的经久性魅力[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20(1):46-50. 被引量:9
-
7韩敏中.坐在窗台上的简·爱[J].外国文学评论,1991(1):90-95. 被引量:20
-
8范文彬.也谈《简·爱》中疯女人的艺术形象[J].外国文学评论,1990(4):95-101. 被引量:22
-
9易新农.西方叙事文学中的追寻主题及其文化内涵[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30(3):99-105. 被引量:11
-
10黄尔昌,操力军.关于叛逆女性的描写与思考——《名利场》与《简·爱》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13(2):59-64. 被引量:4
引证文献14
-
1郭猛.中菲历史文化交融与冲突——按《古今图书集成》索骥[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2(1):82-85. 被引量:1
-
2刘晶.解读《简·爱》中的两位他者人物——简·爱与伯莎·梅森[J].文教资料,2007(29):27-29.
-
3康静.探索黑暗——评《黑暗深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2(S2):347-349.
-
4孙妮.英国经典文学作品的后殖民解读述评[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21(2):24-29. 被引量:5
-
5董艳,刘晓虹.混乱而神秘的世界里熠熠生辉的联结理想——解读福斯特的《印度之行》[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45-50. 被引量:3
-
6程密林.浅析《印度之行》中的追寻主题[J].文学界(理论版),2012(1):91-92. 被引量:1
-
7王洪生.浅析《最漫长的旅程》中里基的认识论[J].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12(2):28-29.
-
8曲静,张荣美.《印度之行》的反殖民主义意识与殖民主义意识解读[J].世纪桥,2012(5):81-82. 被引量:3
-
9曲静.《印度之行》中人际关系的异化主题分析[J].科技信息,2013(16):20-20.
-
10杨淑英.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紫色》中西莉亚的身份建构[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3):40-41.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22
-
1谢梦菲.试论小说《红字》中海斯特·白兰的追寻之路[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0(3):15-15.
-
2孙妮.英国经典文学作品的后殖民解读述评[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21(2):24-29. 被引量:5
-
3陈丽.《霍华德别业》:本土的殖民救赎[J].山东外语教学,2006,27(2):12-15. 被引量:1
-
4周琳玉.一样的隐喻,不同的他者——《简·爱》与《呼啸山庄》的后殖民主义视角比较[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4):28-31. 被引量:5
-
5沈渭菊.建构下的解构——《海浪》的后殖民主义解读[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9,28(5):32-35. 被引量:1
-
6曲静.《印度之行》中人际关系的异化主题分析[J].科技信息,2013(16):20-20.
-
7石峰.论人类学家艾尧仁的“传统汉人社会”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4(11):6-10.
-
8周莉莉.重建巴比塔的徒劳——论《印度之行》中联结主题失败的根源[J].文教资料,2013(27):17-18.
-
9孙妮.后殖民理论国内二十年译介回顾与展望[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1):96-100.
-
10李侠.生态意识视域下的福斯特小说[J].芒种(下半月),2014(5):131-132.
-
1谢昭新.架起东西文化融通的诗魂之桥——再论池莲子的诗[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2):1-4.
-
2李侠.虚构亦真实——浅析汤亭亭的《女勇士》[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0(10):148-149. 被引量:1
-
3徐鲁.散文应该这样读——散文中的“童年”[J].文学少年(小学),2012(11):42-43.
-
4谢昭新.在东西文化的融通中铸造真善美——论池莲子的诗[J].华文文学,2002(2):58-62.
-
5李建东.《春香传》叙事与人物语言的中国情结[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1):53-56.
-
6王思成.《印度之行》的东方主义解析[J].US-China Foreign Language,2006,4(8):9-11.
-
7张鲁宁.将误读作为书写策略——华裔作家汤亭亭创作美学论[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4):82-85. 被引量:1
-
8冯羽.林语堂与中国闽南基督教[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1(4):34-37. 被引量:1
-
9王渭清.张衡诗赋创作与汉代文化融通[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27(3):84-87.
-
10李庆坤.沈光文的抗清事迹及其家世初探——纪念沈光文诞辰380周年[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2,5(2):38-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