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意象——诗意生成之维的中西会通性比较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诗意生成的关键在于心物交融、主客契合的"意象"。这一点对于理解文艺思维至关重要。在中西诗学中,"意象"的"意"都经历了一个从形而上的本体之"意"到审美主体之"意"的转变过程,与之相应的,"意象"的内涵也由某种终极之道(或"理念")的载体逐渐演变为主体和客体相互交融的审美活动的产物。考察和揭示"意象"内涵的演变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意象"的本质特征及其在诗学本体论建构中的重要地位。
作者 杨波
机构地区 首都师范大学
出处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1-116,共6页 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0

  • 1张法.世纪西方美学史[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被引量:1
  • 2李醒尘著..西方美学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53.
  • 3蔡锺翔.美在自然[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 被引量:1
  • 4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2002.
  • 5冯川译,张隆溪.道与逻各斯[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被引量:1
  • 6(法)杜夫海纳著,韩树站译..审美经验现象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628.
  • 7张少康著..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93.
  • 8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被引量:1
  • 9朱光潜著..无言之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68.
  • 10叶维廉著..中国诗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30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