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基于动力机制的天津市循环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被引量:
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要遵循循环经济系统的运行规律,综合发挥市场和制度对循环经济的促进作用。本文将在循环经济动力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从经济利益、社会需求、技术推动、政府支持等方面分析天津市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关发展建议。
作者
李虹
付飞飞
任一飞
机构地区
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天津理工大管理学院
出处
《天津经济》
2011年第12期29-31,共3页
Tianjin Economy
关键词
循环经济
动力机制
市场化
分类号
F207 [经济管理—国民经济]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4
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46
同被引文献
6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18
参考文献
8
1
李娅.
循环经济财税激励机制:国外的经验及中国的选择[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2):64-68.
被引量:7
2
董骁..论包容循环经济的市场体系建设[D].复旦大学,2006:
3
王朝全.
论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与制度设计[J]
.生态经济,2006,22(8):56-59.
被引量:24
4
董雅丽,陈丰锋,曹爱军.
循环经济模式下管理创新的特征与路径选择[J]
.科技管理研究,2007,27(2):172-175.
被引量:8
5
闫小静..基于SD的区域循环经济系统演化及动力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
6
齐悦,李慧明.
促进天津市循环经济深入发展的投融资对策研究[J]
.环渤海经济瞭望,2010,24(1):31-34.
被引量:7
7
刘毅,汪波.
发展循环经济 加快天津滨海新区产业结构调整[J]
.宏观经济管理,2010(11):57-58.
被引量:5
8
焦杨.
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驱动力研究[J]
.中国集体经济,2011,0(4S):36-36.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
24
1
叶文虎.
循环型经济论纲[J]
.中国发展,2002,2(2):4-7.
被引量:43
2
陈锐,牛文元.
循环经济:21世纪的理想经济模式[J]
.中国发展,2002,2(2):12-17.
被引量:63
3
曾贤刚.
亟待完善的中国环保投融资体制[J]
.环境经济,2005(3):36-40.
被引量:5
4
黄茂兴.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我国企业运营方略[J]
.经济前沿,2005(8):45-49.
被引量:7
5
孟耀,张启阳.
循环经济发展中绿色投资问题研究[J]
.财经问题研究,2005(11):21-25.
被引量:9
6
李秉祥,黄泉川.
我国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创新研究[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4):111-114.
被引量:15
7
闫敏.
构建我国循环经济投融资体系[J]
.宏观经济管理,2006(10):32-34.
被引量:11
8
[2]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循环经济国际趋势与中国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被引量:3
9
[5]苏明,傅志华,等.建立节能社会的财税杠杆[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5.
被引量:1
10
[6]威廉·J·鲍莫尔,华莱士·E·奥茨.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设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46
1
叶文虎.
循环型经济论纲[J]
.中国发展,2002,2(2):4-7.
被引量:43
2
陈锐,牛文元.
循环经济:21世纪的理想经济模式[J]
.中国发展,2002,2(2):12-17.
被引量:63
3
王朝全.
论循环经济的两大基本经济原理[J]
.软科学,2006,20(6):27-30.
被引量:6
4
曾祥顺.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政府激励机制之构建[J]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2):36-40.
被引量:1
5
刘志红.
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与对策研究[J]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0(3):25-28.
被引量:3
6
顾巍,熊选福.
论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与循环经济的关系及启示[J]
.特区经济,2007(9):114-116.
被引量:10
7
洪恩华,陈祖海.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激励机制研究[J]
.科技创业月刊,2008,21(4):11-12.
被引量:1
8
李羽飞.
论绿色物流的动力机制[J]
.探求,2007(5):50-53.
被引量:3
9
洪恩华.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激励机制研究[J]
.经济前沿,2008(5):51-53.
10
王朝全,杨霞.
论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德国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科学管理研究,2008,26(3):116-120.
被引量:9
同被引文献
6
1
赵斌.
关于绿色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思考[J]
.社会科学研究,2006(2):44-47.
被引量:44
2
赵斌.
关于绿色经济理论的新思维[J]
.生产力研究,2006(5):5-6.
被引量:5
3
匡远配.
两型经济的衡量标准与模式:基于生态经济效率理论的分析[J]
.经济体制改革,2011(6):24-27.
被引量:7
4
赵颖.
关于我国政府绿色采购政策的完善建议[J]
.当代经济,2014,31(6):58-59.
被引量:2
5
王芳.
美丽中国共享“绿色福利”[J]
.中国报道,2015(12):26-28.
被引量:2
6
杜悦英.
解码“绿色十三五”[J]
.中国发展观察,2015(11):24-26.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1
1
谷树忠,谢美娥,张新华,黄文清.
绿色发展:新理念与新措施[J]
.环境保护,2016,44(12):13-15.
被引量:18
二级引证文献
18
1
郝淑双,朱喜安.
中国区域绿色发展水平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J]
.经济经纬,2019,36(1):10-17.
被引量:48
2
闫柳君.
绿色发展理念探析——立足于本·阿格尔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视域[J]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7,32(9):116-117.
被引量:1
3
杜昌建.
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研究述评[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0(2):15-22.
被引量:12
4
杨玉珍.
绿色文化的理论渊源及当代体系建构[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5(6):64-69.
被引量:11
5
刘耀彬,袁华锡,胡凯川.
中国的绿色发展:特征规律·框架方法·评价应用[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0(4):16-28.
被引量:15
6
高红贵,赵路.
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水平测度及空间差异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36(12):46-53.
被引量:41
7
黄华,申伟宁,袁硕.
京津冀区域绿色发展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9,35(3):87-93.
被引量:1
8
李林子,李小敏,孙启宏,王佳邓.
国内外绿色发展评价研究述评[J]
.生态经济,2021,37(8):41-48.
被引量:16
9
刘文娟,高吉星,韩迎春,王子暄,赵丽瑶.
京津冀城市群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研究[J]
.科技经济市场,2021(8):1-3.
被引量:2
10
蒋小银.
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与绿色发展测度及耦合协调性分析[J]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0(1):77-84.
被引量:1
1
龙雨,李月星,唐菁菁,肖峰.
区域就地城镇化动力因素分析——以长株潭为例[J]
.经济研究导刊,2016(21):65-67.
2
喻金田,晏敬东.
企业技术进步的动力因素分析[J]
.云南科技管理,1997,0(3):39-41.
3
张广亮.
矿业城市主导产业循环经济系统技术支撑体系[J]
.中国经贸,2014,0(12):51-51.
4
万望发.
世界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J]
.当代经济,2004,21(12):64-64.
被引量:1
5
王为.
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相互作用机理研究[J]
.科技和产业,2009,9(5):17-18.
被引量:3
6
朱茀华,马海涛.
苏州城市化进程中的动力因素分析[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11):39-41.
被引量:2
7
段存广,赖小东.
基于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扩散动力因素分析[J]
.上海管理科学,2012,34(2):88-92.
被引量:14
8
沈莉莉.
新形势下我国民营企业的制度创新研究[J]
.中国商论,2011,0(10Z):81-82.
被引量:2
9
吕孟仁.
经济发展动力因素分析[J]
.税务与经济,2002(4):41-43.
10
孙磊,赵佳颖.
论循环经济发展动力的来源[J]
.价值工程,2011,30(5):131-131.
被引量:1
天津经济
2011年 第1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