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出土战国文献中虚词“与”和“及”的区别
被引量:
4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出土战国文献中虚词"与"和"及"是有区别的。两者虽都有介词、连词的用法,但也不尽相同。文章分析后认为,它们的不同是由地域和实词虚化双重因素造成的。
作者
张玉金
机构地区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语文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2-39,共8页
Linguistic Research
关键词
战国文献
“与”
“及”
分类号
H141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5
参考文献
12
共引文献
27
同被引文献
66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92
参考文献
12
1
大西克也.并列连词“及”“与”在出土文献中的分布及上古汉语方言语法[C]∥古汉语语法论集.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
被引量:4
2
何乐士编..古代汉语虚词词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6:668.
3
蓝鹰,洪波著..上古汉语虚词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317.
4
吕叔湘,王海棻编..马氏文通读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735.
5
马建忠著..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448.
6
王克仲.先秦虚词"与"字的调查报告[C]//古汉语研究论文集(二).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被引量:1
7
徐萧斧.《古汉语中的“与”和“及”》[J].中国语文,1981,(5).
被引量:5
8
于江.
虚词“与、及、并、和”的历史发展[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1):34-40.
被引量:14
9
张玉金.
出土战国文献中的虚词“及”[J]
.古汉语研究,2010(4):20-30.
被引量:6
10
周生亚.并列连词"与、及"用法辨析[J].中国语文,1989,(2):1371-1371.
被引量:5
二级参考文献
5
1
于江.
虚词“与、及、并、和”的历史发展[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1):34-40.
被引量:14
2
沈培.《读甲骨文虚词词典》[J].书品,1994,(3).
被引量:1
3
大西克也.并列连词“及”“与”在出土文献中的分布及上古汉语方言语法[A].古汉语语法论集[c].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
被引量:1
4
徐萧斧.《古汉语中的“与”和“及”》[J].中国语文,1981,(5).
被引量:5
5
周生亚.并列连词"与、及"用法辨析[J].中国语文,1989,(2):1371-1371.
被引量:5
共引文献
27
1
刘强.
近代汉语中“与”的用法探源[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6).
被引量:1
2
储泽祥,丁加勇,曾常红.
湖南慈利通津铺话中的“两个”[J]
.方言,2006,28(3):217-221.
被引量:18
3
张玉金.
出土战国文献语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55-62.
被引量:2
4
张玉金.
出土文献与上古汉语虚词研究[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6-50.
被引量:6
5
李冬鸽.
出土文献与同源词判定[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3(2):110-114.
被引量:2
6
陈谢.
“与”在《礼记》中的介词用法研究[J]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3):52-55.
被引量:1
7
张玉金.
出土战国文献中的虚词“及”[J]
.古汉语研究,2010(4):20-30.
被引量:6
8
王红霞.
论早期儒学发展的两个向度——从子夏、曾子思想差异说起[J]
.孔子研究,2011(6):96-105.
被引量:4
9
潘志刚.
魏晋南北朝汉语连词研究概述[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3):108-114.
被引量:1
10
江蓝生.
汉语连—介词的来源及其语法化的路径和类型[J]
.中国语文,2012(4):291-308.
被引量:91
同被引文献
66
1
洪波.
“给”字的语法化[J]
.南开语言学刊,2004(2):138-145.
被引量:46
2
于江.
虚词“与、及、并、和”的历史发展[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1):34-40.
被引量:14
3
俞敏.
北京话本字劄记[J]
.方言,1988,10(2):152-154.
被引量:7
4
钱乃荣.
试论现代汉语的结构分析法[J]
.汉语学习,1990(1):14-17.
被引量:1
5
周荐.
并列结构内词语的顺序问题[J]
.天津师大学报,1986,6(5):87-91.
被引量:23
6
沈家煊.
“语法化”研究综观[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26(4):17-24.
被引量:1148
7
于江.
近代汉语“和”类虚词的历史考察[J]
.中国语文,1996(6):457-464.
被引量:32
8
张玉金.
也论殷墟甲骨刻辞中“暨”的词性[J]
.殷都学刊,2004,25(2):1-5.
被引量:7
9
何晓炜.
核心功能语类与汉英两种语言的结构差异研究[J]
.外国语,2004,27(5):2-10.
被引量:16
10
刘永耕.
使令度和使令类动词的再分类[J]
.语文研究,2000(2):8-13.
被引量:21
引证文献
4
1
王强.
再论汉语并列结构的中心语[J]
.励耘语言学刊,2020(1):205-225.
2
江蓝生.
汉语连—介词的来源及其语法化的路径和类型[J]
.中国语文,2012(4):291-308.
被引量:91
3
喻遂生.
甲骨文“暨”连词用法说[J]
.古汉语研究,2013(4):64-68.
被引量:1
4
徐婷,萧圣中.
《云梦睡虎地秦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与”“及”之别[J]
.汉字文化,2023(5):127-130.
二级引证文献
92
1
郑若曦.
从汉语的“从”和日语的「から」看“经由义”的语义特征[J]
.语言学研究,2020(2):143-154.
2
张惠英.
徐州、郑州等地处所介词“在”[kε]来自“个/介”[J]
.中国方言学报,2019(1):101-114.
3
朱丽师.
国内外小句整合研究述评[J]
.外国语,2021,44(2):109-120.
被引量:5
4
杜佳烜,吴长安.
类型学视野下看满语bi的显赫性及其动因[J]
.南开语言学刊,2019(2):146-154.
被引量:1
5
苏俊波.
汉语方言的“给”“跟”混同[J]
.华中学术,2023(1):146-163.
6
王鼎馨.
“A+帮+B+VP”多义句式考察——兼论动词“帮”的介词化可能[J]
.汉字文化,2024(14):7-9.
7
熊仲儒.
“和”的词类分析[J]
.汉语学习,2021(1):3-15.
被引量:3
8
顾绍通.
“加之”:从命题意义到篇章功能[J]
.对外汉语研究,2021(2):135-146.
9
江蓝生.
句法结构隐含义的显现与句法创新[J]
.语言科学,2013,12(3):225-234.
被引量:7
10
张安生.
甘青河湟方言名词的格范畴[J]
.中国语文,2013(4):291-307.
被引量:20
1
张玉金.
出土战国文献中的语气词“乎”[J]
.语文研究,2010(2):59-64.
被引量:2
2
张玉金,莫艾飞.
战国时代连词“与”研究[J]
.中国文字研究,2011(2):54-64.
3
刘春萍.
出土战国文献叹词研究[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7(5):10-15.
被引量:4
4
郭敬燕,李玉平.
《尔雅》复音词概观[J]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9(10):45-47.
被引量:1
5
张玉金.
出土战国文献中“不”和“弗”的区别[J]
.中国语文,2014(3):268-277.
被引量:7
6
张玉金.
出土战国文献语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55-62.
被引量:2
7
刘春萍.
战国出土与传世文献中的“谁”与“孰”[J]
.殷都学刊,2012,33(1):96-100.
被引量:1
8
张玉金.
出土战国文献中“毋”字句的句法分析[J]
.殷都学刊,2013,34(3):93-100.
被引量:1
9
张玉金.
出土战国文献三价互向动词研究[J]
.语文研究,2016(4):33-41.
被引量:2
10
张玉金.
出土战国文献中的虚词“既”[J]
.殷都学刊,2010,31(3):29-32.
被引量:3
语文研究
2012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