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跨越“生死曲线”——狄金森艺术人生的再定位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将狄金森描写自己死亡的诗歌称为自我死亡诗,诗人通过创作自我死亡诗阐释自己如何在作品被拒绝后对其艺术人生重新进行思考和定位。作家在反复思量之后决意保持自己一贯的风格,并坚信不懈的创作也能给自己的艺术人生带来永恒的生命。
作者
周亚芳
林玉鹏
机构地区
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43-45,68,共4页
Journal of Mud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基金
合肥工业大学科研发展基金项目(081715F)
关键词
狄金森
自我死亡诗
艺术人生
永恒的生命
分类号
I065.712 [文学—文学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4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16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5
1
彭艳.
解析华兹华斯的孤独诗学[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49-51.
被引量:2
2
董爱国.
埃米莉·狄更生的死亡诗[J]
.外语教学,1999,20(4):40-44.
被引量:5
3
韦兰芝.
变异与突破——谈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创新艺术[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67-69.
被引量:4
4
张雪梅.
濒临崩溃时的自我救赎——狄金森在1862年前后的诗歌创作述评[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1):94-101.
被引量:3
5
王金娥.
美国诗坛上的白衣修女——试论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死亡意识[J]
.山东外语教学,2004,25(5):91-94.
被引量:7
二级参考文献
14
1
江枫.狄金森名诗精选.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7:13,2,1.
被引量:3
2
钱青.英国19世纪文学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124.
被引量:13
3
[1]B.L.Armand.Emily Dickinson and Her Culture:The Soul's Society[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被引量:1
4
[2]Thomas H.Johnson,ed.,The poms of Emily Dickinson.[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
被引量:1
5
[3]T.Huges.A Choice of Emily Dickinson's Verse[M].Faber and Faber Limited,1993.
被引量:1
6
[4]G.N.Leech.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M].London:Longman,1969.
被引量:1
7
Curran, Stuart. Poetic Form and British Romanticism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102-107.
被引量:1
8
Watson, J. R. English Poetry of the Romantic Period, 1789-- 1830 [M]. New York: Addison Wesley Longman Inc, 1992: 166.
被引量:1
9
Hobsbaum, Philip ed. William Wordsworth:Selected Poetry and Prose [M]. London: Routledge · London and New York, 1989: 128-146.
被引量:1
10
Kennedy, X. J. and Dana Gioia. An Introduction to Poetry [M]. New York: Longman, 2002: 373.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16
1
董爱国.
狄更生的死亡比喻与基督[J]
.外国文学评论,2002(3):102-110.
被引量:5
2
郑咏梅.
解读狄金森的诗歌中的存在主义意识[J]
.疯狂英语(教师版),2007,0(9):74-77.
被引量:1
3
李丹丹.
Wild Nights-Wild Nights两个中译本的关联理论评析[J]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9,26(4):79-81.
4
勾淼.
试析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死亡意象之美[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126-128.
被引量:3
5
王欣然.
我是个小人物——艾米丽·狄金森,一个神话[J]
.科教文汇,2011(16):79-80.
6
孙士超.
日本古典“咏萤歌”与和歌文学的美意识[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5-27.
7
李凤杰.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韵律解读[J]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2(8):117-119.
8
雷艳红.
移就的陌生化审美与创造[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28-130.
9
鲍盛祥.
PBL教学法对商科学生技能的培养: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经验[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34-137.
被引量:2
10
蒋昕.
析《我听到苍蝇的嗡嗡声》与《过沙洲》死亡主题异同[J]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13(8):44-46.
1
自然,人类心灵的摇篮[J]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2009(4):4-6.
2
王双.
《史记》与民族精神[J]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6(3):49-50.
3
郭吉安.
永恒的生命[J]
.辽河,2013(6):72-73.
4
陈璐.
浅析《苍蝇》在横光文学的地位[J]
.智富时代,2016,0(4X):430-430.
5
陈曦.
生命的赞歌——谈金波童话[J]
.散文选刊(原创版),2010(2):9-9.
6
张惠.
幸福,就是生活与工作在水天堂[J]
.现代苏州,2015,0(4):63-63.
7
星河.
永恒的生命[J]
.小葵花(故事宝库),2016,0(1):8-15.
8
陈孝哲.
浅谈凡·高的艺术思想[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8):79-79.
9
梅蕙兰.
母亲:永恒的生命底色──田中禾创作论[J]
.小说评论,1999(4):72-78.
被引量:2
10
笑话专栏[J]
.椰城,2002,0(5):4-7.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