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浅析导演许鞍华的创作心理定势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集中讨论了导演许鞍华的电影艺术风格。然后浅析了导演的创作心理定势,即从电影作品与创作者的生平、创作动机和审美趣味之间的联系这三方面分别进行分析。
作者
冉璐璐
机构地区
中国传媒大学
出处
《神州》
2011年第12期179-179,181,共2页
关键词
人物命运
创作心理定势
作品与创作者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22
同被引文献
8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5
1
王爱兵.
《天水围的日与夜》——港片的另一种温情[J]
.电影评介,2009(19):40-40.
被引量:2
2
张颖.
忠于叙事的“反类型化”影像——许鞍华“后九七”电影影像造型语言研究[J]
.当代电影,2007(4):108-112.
被引量:5
3
许鞍华,刘辉,许乐.
后现代姨妈与真实许鞍华 许鞍华访谈[J]
.电影艺术,2007(3):69-74.
被引量:14
4
孔莉.
审美心理定势与创作动机的互动[J]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28(2):45-46.
被引量:1
5
金燕.
艺术和商业的双重失落——影片《玉观音》观后[J]
.当代电影,2004(2):104-105.
被引量:8
二级参考文献
1
1
舒琪.《许鞍华与她的电影》,http://www.yingxiang.org,shukei/index.php?paged=3 shukei.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22
1
张启斌.
后现代生活中的“姨妈”——论电影《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的困境[J]
.电影评介,2008(12):38-38.
2
赵远.
《玉观音》,许鞍华的大陆文本[J]
.电影评介,2008(23):16-17.
被引量:1
3
秦红雨.
沟通阻滞下的超现实——从《三峡好人》到《姨妈的后现代生活》[J]
.电影文学,2008(9):42-43.
4
刘曼霖.
浅析许鞍华电影的平民美学——以《天水围的日与夜》、《桃姐》为例[J]
.电影评介,2014(4):34-35.
被引量:2
5
王颖.
宏大叙事之梦——从《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看小叙事电影对宏大性的追求[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16(4):52-55.
被引量:3
6
曹宁.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身份认同分析[J]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5):97-100.
7
孙慰川.
论许鞍华电影中的两性形象及其性别意识[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4):146-151.
被引量:12
8
秦红雨.
现代景观下的沟通与失语——由两部影片谈起[J]
.电影文学,2009(8):27-28.
9
陈晓宇.
孤岛中的守望者——析许鞍华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女性主体意识[J]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2009(12):34-36.
被引量:9
10
徐红妍.
诗意的现实主义与浓郁的人文关怀——评许鞍华的《天水围的日与夜》[J]
.电影评介,2010(18):35-37.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
8
1
梅峰.
理想的诗情与现实处境──许鞍华九十年代电影创作轨迹[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7(1):85-94.
被引量:11
2
崔宜明.
“命运”观念的起源和理性内涵[J]
.中国哲学史,1996(3):22-30.
被引量:8
3
许鞍华,刘辉,许乐.
后现代姨妈与真实许鞍华 许鞍华访谈[J]
.电影艺术,2007(3):69-74.
被引量:14
4
郑叶.许鞍华:《玉观音》是我个人对原著的解读[N].北京青年报.2003-12-22.
被引量:1
5
孙慰川.
论许鞍华电影中的两性形象及其性别意识[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4):146-151.
被引量:12
6
黄秀坤.
许鞍华电影的悲剧意识[J]
.电影文学,2010(16):14-15.
被引量:4
7
蒋伟.
许鞍华影片中的女性人物命运分析[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1(24):161-162.
被引量:3
8
金燕.
艺术和商业的双重失落——影片《玉观音》观后[J]
.当代电影,2004(2):104-105.
被引量:8
引证文献
1
1
周锦春.
论许鞍华电影的逃离情结及其命运意识[J]
.文教资料,2013(31):133-135.
1
青平.
析冰心早期作品题材与其创作心理定势[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15(5):85-88.
2
曹曼.
爱伦坡与孟郊创作心理定势之比较[J]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1(5):84-86.
被引量:3
3
赵慧.
回族文学与回族的民族心理[J]
.西北民族研究,1994(1):275-278.
被引量:3
4
文晓华.
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贬谪词中“水”意象运用探析[J]
.西部论坛(陕西),2002,4(4):51-53.
5
许晨惟.
蒂姆·伯顿的“黑色”想象力——浅析导演蒂姆·伯顿的创作心理定势[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4(12):191-191.
6
王言锋.
从欣赏与创作心理定势谈清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模式化[J]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30(1):83-86.
7
王中德.
时代生活自我-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艺术特征成因析[J]
.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4):33-39.
8
董媛.
论苏轼词主体意识的强化[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5):17-19.
被引量:1
9
赵建荣.
“书里的话就是我的灵魂”——试析艾特玛托夫的创作心理定势[J]
.邢台师范高专学报,1998(1):42-44.
10
王晓旭.
李樯电影中小人物内心的迁徙与退守初探[J]
.东南传播,2015(10):45-47.
神州
2011年 第1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