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读者论坛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近日,在电视新闻中见到这样一则报道:贵阳市出现了一支大学生交警队,受到公众赞赏.然而笔者留心听了一下:这些大学生毕业以后,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他们多来自工学院、农学院、医科大学等等,其中仅有1人是××警官大学毕业的.笔者不仅有些迷惑,当交警真能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吗?公众之所以赞赏,舆论之所以喧闹,恐怕是对大学生的“降价处理”的一种“新奇感”吧?无独有偶,近日报纸上又发现一“奇闻”:上海市出现一支有学位的大学生清洁队伍.在此,笔者郑重声明,绝无贬低交警、清洁工之意,只是对于目前这种越炒越热的舆论有些迷惑不解.众所周知,目前在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大学生在国民中所占的比例是不容乐观的.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花费的人力、物力也是相当昂贵的.大学生作为国家重点培养的人才,理应明白自己肩上的重任,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回报国家和社会.我们都清楚,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大家都要算投入产出帐,有劳有效才有得.对于开发、利用人才资源,同样应算投入产出帐.把人才放到合适的岗位上,让其发挥最大的能量,创造出几倍甚至几十倍于国家投入的价值,这才算真正利用、开发好了人才资源,否则,偏让马来耕地,牛来拉车,将是对人才最大的浪费。
出处 《石油政工研究》 1996年第4期25-26,共2页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