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特区实践与理论》
1999年第12期15-17,共3页
Practice and Theory of SEZS
同被引文献13
-
1李庆华.国有企业产业重组的方向与方式[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38(6):59-64. 被引量:2
-
2苏育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国有企业前途[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7(4):62-66. 被引量:1
-
3罗洁敏,徐育才.股份合作制运行机制初探[J].湖北社会科学,1999(9):21-22. 被引量:2
-
4荆伦.国有经济重组是“让出两厢,占领大路”,而不是从竞争领域全部退出[J].求是,2000,:18-18. 被引量:1
-
5张晖明,潘莹.国有经济布局调整与国有经济控制力[J].上海经济研究,1999,11(11):2-8. 被引量:6
-
6王学伦.加快结构调整 搞好国有经济[J].国有资产管理,2000(8):54-55. 被引量:2
-
7张淑敏.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的目标模式探讨[J].财经问题研究,2000(8):40-43. 被引量:12
-
8许文.中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退出[J].上海经济研究,2000,12(6):39-43. 被引量:8
-
9沈莹.我国国有工业结构调整的对策思路[J].国有资产管理,2000(10):4-8. 被引量:1
-
10袁谋真.公共财政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若干问题探讨[J].国有资产管理,2000(10):19-21.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17
-
1徐世江,邵亮.国有企业退出的经济壁垒与体制壁垒[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6(2):2-4. 被引量:2
-
2李松华,胡柳波.我国国有资产退出分析[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3):48-50.
-
3王建国.非公有制经济兼并重组国有企业过程中的若干法律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05(1):69-70.
-
4付泳,何元睿.论转型中的我国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的障碍与途径[J].甘肃科技纵横,2004,33(6):119-119.
-
5张尔升.从内部人控制到内部人所有的制度演化——国有中小企业改制的路径和存在的问题[J].人文杂志,2006(1):67-71. 被引量:2
-
6张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与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J].财经问题研究,2006(2):20-25. 被引量:3
-
7徐世江.国有企业退出的性质判断与效率分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0-11. 被引量:1
-
8彭一浩.浅谈国家出资者财务管理[J].财会月刊,2007(2):31-32. 被引量:1
-
9张磊.浅析我国国有企业的退出壁垒[J].商情,2011(50):161-162.
-
10郭金声.国有中小企业改制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3(31):29-30.
-
1戴元宁.抓住五个辩证关系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J].工厂管理,2000(5):12-13.
-
2英之.关于民营经济的若干观点综述[J].新湘评论,1998,0(2):40-40. 被引量:2
-
3尤光晨.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若干建议[J].辽宁经济,1998(10):18-19.
-
4经叔平.毫不动摇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J].宏观经济研究,2003(4):3-4. 被引量:1
-
5邢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与再就业工程[J].陕西经贸学院学报,1998(3):81-83.
-
6马维民.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离不开审计监督[J].新疆农垦经济,1999(6):64-65.
-
7何晓玲.对加速发展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的思考[J].硅谷,2008,1(15):195-196.
-
8陶国利.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推动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增长点[J].华东经济管理,1999,13(2):15-16.
-
9单东.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热点和难点问题[J].港澳经济,1999(8):66-69.
-
10积极扶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J].乡镇企业导报,1999(7):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