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现代管理科学》
2000年第2期22-23,共2页
Modern Management Science
同被引文献9
-
1赵广示,牛敏,王莉娟.可转换公司债券市场特点及投资策略[J].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4(2):9-11. 被引量:1
-
2丁成.可转换公司债券及其投资策略[J].上海财税,2001(8):32-34. 被引量:1
-
3陈琼,龙玉国.对可转债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0,29(10):27-28. 被引量:2
-
4徐耿彬,刘星河.上市公司可转债发行动机分析——基于风险评估假说的实证检验[J].财会月刊(下),2011(4):6-8. 被引量:3
-
5黄耀.我国上市公司可转债融资的动机与特点——以条款设计为视角[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5,33(4):116-120. 被引量:4
-
6王定校.我国可转换债券投资策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0(15):56-58. 被引量:5
-
7刘娥平.可转换公司债券基本要素的中外比较[J].南方金融,2002(8):40-42. 被引量:9
-
8杨莉.浅谈上市公司如何应对可转换公司债券规则的变化[J].江苏商论,2003(2):96-97. 被引量:1
-
9胡华夏,刘丽娟.论可转换公司债券[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4,26(1):131-134.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7
-
1张媛媛.可转换债券融资风险与对策[J].财富生活,2020(18):16-17. 被引量:1
-
2章冬斌.B-S模型在我国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估值中的应用[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5(1):50-53. 被引量:1
-
3张洁.从融资视角探讨可转换债券问题[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4):70-73. 被引量:9
-
4慎先进.我国公司股东新股优先认购权客体探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7(12):61-64.
-
5金永.可转换公司债券典型条款简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21):34-35. 被引量:2
-
6梁荣栋.可转换公司债券发展现状及风险控制要点[J].黑龙江金融,2021(9):37-39. 被引量:1
-
7董育军,丁奕心,杜梦溪,陈诗瑶.隆基股份发行可转债的动因案例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23(15):47-49.
-
1王兴球.中国石化可转债价值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3):140-142.
-
2刘勘.可转债成为机构新宠[J].证券导刊,2004,0(48):30-30.
-
3张国永,田金信,徐凯.信用风险下基于Black-Scholes的可转换债券定价模型及应用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6,14(z1):289-293. 被引量:9
-
4梁华.高溢价率限制转债上涨空间[J].证券导刊,2004,0(27):37-38.
-
5张振,王亚筑.可转换债券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8(S1):36-38.
-
6胡庆平.透视可转换债券[J].中原工学院学报,2003,14(4):39-42.
-
7胡援成,翁彦俊.可转换债券的估价[J].金融与经济,1998(6):14-15. 被引量:1
-
8邹亚明.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投资价值分析[J].华北金融,1997(8):37-39.
-
9文祝.证券万花筒[J].证券市场导报,1996(5):56-57.
-
10雷灿.我国可转换债券的定价模型[J].现代企业教育,2012,0(5S):180-1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