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天涯》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58-72,共15页
Frontiers
同被引文献7
-
1阮艳萍.DV媒介对创作心态影响之研究——以贾樟柯《任逍遥》为例[J].电影文学,2008(17):23-24. 被引量:1
-
2吕新雨.新纪录运动的力与痛[J].读书,2006(5):12-22. 被引量:18
-
3杨非,商玲.贾樟柯 难道我所有电影都要拍县城?[J].南方人物周刊,2009(10):64-68. 被引量:3
-
4王笑冬.论贾樟柯电影中的“故乡”[J].电影文学,2009(6):72-73. 被引量:2
-
5刘敏.《二十四城记》贾樟柯访谈 影片背后是中国50年历史[J].电影世界,2008,0(6):42-43. 被引量:3
-
6王进文,张军.乡村社会记忆的提出及其重构[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2):64-68. 被引量:8
-
7任远.非虚构是纪录片最后防线——评格里尔逊的“创造性处理”论[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2(6):39-42. 被引量:36
二级引证文献28
-
1房奇蕙.论乡土集体记忆的空间美学建构——以《大地情书》为例[J].传媒论坛,2022,5(15):81-83.
-
2顾广欣.新纪录片的创作共性及发展困境——以宁夏《老马》为例[J].东南传播,2009(10):72-74.
-
3刘虬.变化中的静物:新时代的好人们——贾樟柯电影《三峡好人》的主题分析[J].阴山学刊,2011,25(5):76-81. 被引量:1
-
4徐梦莹.以“间离理论”看贾樟柯《二十四城记》[J].北方文学(中),2014,0(5):89-89.
-
5尹兴.新“人民美学”与“权力突围”:贾樟柯电影《天注定》的视觉政治[J].艺苑,2014(5):40-43. 被引量:3
-
6宋嘉伟.视觉档案的再构:作为“公众史”的独立影像书写[J].国际新闻界,2015,37(9):157-176. 被引量:9
-
7刘春.讲述“中国”的两难——以贾樟柯《山河故人》为例[J].艺术广角,2016(1):45-50.
-
8刘晓红.《山河故人》:美学怀旧下的文化乡愁[J].电影文学,2016(15):46-48. 被引量:2
-
9徐勇.余华小说:古典气质与乡镇叙事[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7):109-119. 被引量:8
-
10佟彤.《天注定》中的游民与侠气[J].电影评介,2017(10):30-32. 被引量:3
-
1肖平.《阴阳》的读解与纪录片本质特征的文本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2,22(1):171-175.
-
2张鑫.牟森研究综述[J].美与时代(美学)(下),2009(11):110-112.
-
3丁亚平.姜文与中国电影的发展[J].文艺争鸣,2011(7):110-112.
-
4王迟.从敞开到遮蔽——中国新纪录片在1990年代初的选择[J].南方电视学刊,2010(5):79-84. 被引量:3
-
5何文珺.小剧场戏剧的嬗变:从先锋到边缘[J].神州,2012,0(2S):98-102.
-
6沈奕婷.小剧场:摆脱大舞台腔调,做一幕先锋剧[J].杭州(生活品质),2016,0(8):18-20.
-
7中国电影新势力[J].电影艺术,2006(2):50-50.
-
8韩生.走向市场的话剧和舞台美术[J].上海艺术家,1998,0(2):32-34.
-
9吕新雨.《铁西区》与当代中国的新纪录运动[J].书城,2004,0(4):62-63. 被引量:2
-
10跑动积极的孟京辉[J].优品,2009,0(6):58-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