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知识经济阈境下增长极理论在中国的困境与范式转换
被引量:
3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方式也发生了嬗变。文章首先梳理传统增长极理论的演进,即增长极理论的提出、发展与批评。然后,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传统增长极理论进行反思,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与困境。接着提出在知识经济阈境下需要进行增长极范式的转换,并在新范式中提出知识发展极的概念,论述其内涵、特点与作用。文章最后基于前面的讨论,提出建立和评价知识发展极的对策。
作者
余呈先
郭东强
机构地区
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出处
《宏观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51-55,71,共6页
Macroeconomics
关键词
知识经济
增长极
知识发展极
对策
分类号
F124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118
同被引文献
24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16
参考文献
6
1
OECD.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General Distribution OECD/GD(96)102.Paris: OECD,1996.
被引量:1
2
陈世清主编..经济学的形而上学[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187.
3
Perroux,F., "Note sur La Notion de Croissance", Economic Applique,August 1955.
被引量:1
4
安虎森.
增长极理论评述[J]
.南开经济研究,1997(1):31-37.
被引量:114
5
Thomas,Kunn,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1962.
被引量:1
6
白津夫.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与主要任务[J]
.红旗文稿,2010(13):13-16.
被引量:6
二级参考文献
1
1
周民良.
增长极理论与西方的区域政策[J]
.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4(7):70-75.
被引量:10
共引文献
118
1
王建设,李慧民,侯渡舟,张化宁.
区域循环经济理论探讨[J]
.乡镇经济,2007,23(1):48-51.
被引量:2
2
楚金华,张洪革.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扩散效应”研究[J]
.辽宁教育研究,2007(12):78-80.
被引量:3
3
鄢莉华,王娟鹃,盛祖淳,杨春和.
非均衡发展战略对云南省的适宜性分析[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17(z1):48-52.
4
李正升,李瑞林,盛祖淳,包广静.
简评区域增长极理论[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5(z1):69-73.
被引量:1
5
刘荣增,沈正平,党舫行.
经济增长点概念的演变及其理论价值探讨[J]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1,14(3):30-32.
6
周熙雯.
论闽台经济合作路径安排的研究[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7
卫玲,戴江伟.
丝绸之路经济带:超越地理空间的内涵识别及其当代解读[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2(1):31-39.
被引量:86
8
刘傲洋.
我国园区经济发展问题探析[J]
.青海社会科学,2004(6):33-36.
被引量:1
9
钟声,高小琴.
增长极理论在西部开发中的实践[J]
.理论导刊,2001(2):21-23.
被引量:5
10
曹颖.
区域产业布局优化及理论依据分析[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1(5):72-74.
被引量:41
同被引文献
24
1
李仁贵.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极理论与政策研究[J]
.经济研究,1988,23(9):63-70.
被引量:45
2
曾坤生.
佩鲁增长极理论及其发展研究[J]
.广西社会科学,1994(2):16-20.
被引量:18
3
金煜,陈钊,陆铭.
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J]
.经济研究,2006,41(4):79-89.
被引量:654
4
胡霞,魏作磊.
国外服务业区域发展理论研究述评[J]
.经济地理,2006,26(3):427-430.
被引量:10
5
肖莹,冯占民,熊玉.
透视增长极理论及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应用[J]
.科技与管理,2006,8(3):4-7.
被引量:11
6
曹阳,李林,胡泽英.
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综述[J]
.生态经济,2006,22(8):112-115.
被引量:14
7
王桂新,毛新雅,张伊娜.
中国东部地区三大都市圈人口迁移与经济增长极化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8(5):1-9.
被引量:36
8
林元旦.
增长极理论及制约因素分析[J]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4(3):109-112.
被引量:10
9
贾俊雪,郭庆旺.
中国区域经济趋同与差异分析[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21(5):61-68.
被引量:56
10
段世德,寿厉冰.
漂移与叠加--增长极的两种成长模式及启示[J]
.湖北社会科学,2008(5):81-84.
被引量:6
引证文献
3
1
王晓轩,张璞,李文龙.
佩鲁的增长极理论与产业区位聚集探析[J]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9):145-147.
被引量:16
2
冯强.
极化增长区域制造业集聚趋势分析[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0(12):56-59.
3
薛国琴,项辛怡.
新形势下区域经济发展极形成因素与培育对策[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9(3):94-97.
二级引证文献
16
1
邓宇鹏.
增长极、发展极及其在东莞的表现[J]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5,22(4):1-6.
2
钟顺昌,王德起.
产城分离视野下对增长极理论的重新审视[J]
.现代经济探讨,2015(11):65-68.
被引量:7
3
胡绍雨.
促进武汉城市圈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基于中部崛起的战略框架[J]
.财会研究,2016,0(3):9-12.
被引量:1
4
张丽军.
体育特色小镇健康区域联动构思与趋向[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8,36(3):47-55.
被引量:9
5
徐望.
我国文化产业区域布局政策优化路径[J]
.经济界,2019(1):19-27.
被引量:3
6
冯强.
极化增长区域制造业集聚趋势分析[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0(12):56-59.
7
冯云廷,张永芳.
协同发展视角下长春经济辐射力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9,38(3):38-41.
被引量:10
8
孙瑞英.
我国高校智库联盟“共建共享,内聚外联”的博弈分析与激励路径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9,42(6):49-55.
被引量:16
9
孙瑞英,王浩.
我国高校智库联盟内聚外联的激励机制设计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2019,63(14):13-19.
被引量:5
10
孟茂倩.
对接“一带一路”的内在逻辑与推进策略——以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例[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0(5):52-57.
被引量:4
1
柯茂盛.
不发达地区中心城市的特点与作用[J]
.开发研究,1988(1):16-18.
2
胡军.
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结构问题初探[J]
.广州研究,1986(2):16-19.
3
乌家培.
网络经济的由来特点与作用因素[J]
.现代信息技术,2000(2):26-29.
被引量:1
4
刘建琼.
灾害经济学的产生、特点与作用[J]
.文史博览(理论),2008(12):73-74.
5
林祝波.
产业集群视角下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路径[J]
.温州论坛,2009(1):36-41.
6
桑佳嘉,秦洁.
河南经济发展现状研究[J]
.北方经贸,2010(2):52-53.
7
周密.
我国自主创新的结构性问题与困境摆脱[J]
.改革,2009(5):98-102.
被引量:1
8
金承权.
韩国引进外资战略的特点与作用——韩国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之五[J]
.延边党校学报,1995,12(4):62-66.
被引量:2
9
夏英.
市场经济体制下校企合作机制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3(29):17-18.
被引量:4
10
唐宝莲.
建立科技报告制度 促进江苏科技进步[J]
.江苏科技信息,2006(10):34-36.
被引量:3
宏观经济研究
2011年 第8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