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云南农业科技》
1999年第6期32-36,共5页
Yunna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参考文献13
-
1胡勤海,叶兆杰.蔬菜主要污染问题[J].农村生态环境,1995,11(3):52-56. 被引量:80
-
2朱炳海等主编..气象学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1240.
-
3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编..气候[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367.
-
4林而达,王京华.我国农业对全球变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J].农村生态环境,1994,10(1):1-5. 被引量:60
-
5孟范平.大气CO_2增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J].农村生态环境,1994,10(4):62-66. 被引量:1
-
6郭银燕.农业与全球变暖[J].农业环境保护,1995,14(4):181-184. 被引量:5
-
7王凯荣.镉对不同基因型水稻生长毒害影响的比较研究[J].农村生态环境,1996,12(3):18-23. 被引量:49
-
8高吉喜,张林波,舒俭民,曹洪法.臭氧对植物新陈代谢的影响[J].农村生态环境,1996,12(4):42-46. 被引量:14
-
9丁应祥,朱琰,黄剑月令.有机污染物在土壤—水体系中的分配理论[J].农村生态环境,1997,13(3):42-45. 被引量:13
-
10张纪伍,梁伟,李德波,顾建宁,岳振陶.土壤铜铅锌复合污染对水稻的生态效应[J].农村生态环境,1997,13(1):16-20. 被引量:21
二级参考文献46
-
1王凯荣,郭焱,何电源,胡荣桂.重金属污染对稻米品质影响的研究[J].农业环境保护,1993,12(6):254-257. 被引量:75
-
2林而达,王京华.我国农业对全球变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J].农村生态环境,1994,10(1):1-5. 被引量:60
-
3李惠英,陈素英,王豁.铜、锌对土壤—植物系统的生态效应及临界含量[J].农村生态环境,1994,10(2):22-24. 被引量:42
-
4周文能.中国农业氧化亚氮的排放量和减缓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1994,11(1):27-31. 被引量:16
-
5陶战,蔡罗保,杨书润.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的可能影响及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1994,11(3):1-6. 被引量:12
-
6秦天才,吴玉树,王焕校.镉、铅及其相互作用对小白菜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1994,14(1):46-50. 被引量:217
-
7杨居荣,贺建群,黄翌,蒋婉茹.农作物Cd耐性的种内和种间差异Ⅰ.种间差[J].应用生态学报,1994,5(2):192-196. 被引量:69
-
8陈树元,徐和宝,谢明云,许立凡,曹宇,吴昌业,杨盈其.铜、砷在水稻-土壤体系中的迁移及其对水稻影响的研究[J].农村生态环境,1995,11(3):15-18. 被引量:30
-
9黄维玉.植物器官脱落的激素调控[J].植物生理学通讯,1989,25(3):6-10. 被引量:19
-
10曾清如,吴方正.氟化物对桑叶叶圆片衰老的效应[J].农业环境保护,1995,14(4):167-171. 被引量:2
共引文献253
-
1丁爱芳.南京市城郊零散菜地土壤及青菜中重金属含量特征[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3,19(4):28-31. 被引量:8
-
2林学军,谭仕彦.广西部分主要城市蔬菜有机磷农药残留监测与分析[J].广西农学报,2002,17(3):50-52. 被引量:8
-
3吴志祥,周兆德.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4,10(2):7-11. 被引量:49
-
4周文魁.我国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评价研究[J].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2014,8(2):61-66. 被引量:2
-
5张超品,刘洪禄,吴文勇,齐志明,师彦武.再生(污)水灌溉利用研究[J].北京水利,2004(4):17-19. 被引量:24
-
6丁爱芳,潘根兴.南京城郊零散菜地土壤与蔬菜重金属含量及健康风险分析[J].生态环境,2003,12(4):409-411. 被引量:55
-
7周东美,王玉军,仓龙,郝秀珍,陈怀满.土壤及土壤-植物系统中复合污染的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4,5(10):1-8. 被引量:59
-
8李其林,刘光德,魏朝富,黄昀.重庆市蔬菜区重金属污染现状[J].土壤通报,2005,36(1):104-107. 被引量:24
-
9陈静,王学军,胡俊栋,陶澍,刘文新.多环芳烃(PAHs)在砂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5,24(1):69-73. 被引量:31
-
10孙兆海,郑春荣,周东美,杨林章,陈怀满.土壤铅污染对青菜和蕹菜生长及脲酶活性的影响[J].农村生态环境,2005,21(1):38-43. 被引量:13
同被引文献23
-
1李淑华.气候变暖对病虫害的影响及防治对策[J].中国农业气象,1993,14(1):41-43. 被引量:37
-
2郑斯中.全球变暖对我国粮食产量影响估计中的乐观倾向[J].中国农业气象,1993,14(5):44-47. 被引量:12
-
3Roye.,JF,孙顺江.21世纪的气候[J].生态学进展,1989,6(3):212-217. 被引量:1
-
4高素华,王春乙.CO_2对冬小麦和大豆籽粒成分的影响[J].环境科学,1994,15(5):65-66. 被引量:26
-
5王春乙,高素华,潘亚茹,白月明,温民.模拟大气中CO_2浓度对大豆影响的试验[J].生态学报,1995,15(2):148-154. 被引量:16
-
6赵宗慈.五个全球大气海洋环流模式模拟二氧化碳增加对气候变化的影响[J].大气科学,1990,14(1):118-127. 被引量:26
-
7王春乙,潘亚茹,白月明,温民.CO_2浓度倍增对中国主要作物影响的试验研究[J].气象学报,1997,55(1):86-94. 被引量:73
-
8江敏,金之庆,高亮之,葛道阔,石春林.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冬小麦生产的阶段性影响[J].江苏农业学报,1998,14(2):90-95. 被引量:13
-
9张志强,孙成权.全球变化研究十年新进展[J].科学通报,1999,44(5):464-477. 被引量:111
-
10张金屯.全球气候变化及对农业的影响[J].环境与开发,1999,14(4):5-9. 被引量:19
二级引证文献49
-
1杜华明.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研究进展[J].甘肃农业,2006(1):97-97. 被引量:17
-
2杜华明.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研究进展[J].四川气象,2005,25(4):18-20. 被引量:13
-
3王宗明,于磊,张柏,宋开山.过去50年吉林省玉米带玉米种植面积时空变化及其成因分析[J].地理科学,2006,26(3):299-305. 被引量:43
-
4骆园,徐文华.六安市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9):175-176. 被引量:2
-
5李军,高苹,陈艳春,陈惠,杨太明,黄敬峰,金志凤,彭代亮.华东地区耕作制度对积温变化的响应[J].生态学杂志,2008,27(3):361-368. 被引量:22
-
6何群华,乐向晖.全球变暖对农作物影响及对策的研究进展[J].陕西农业科学,2008,54(5):121-124. 被引量:15
-
7朱展望,黄荣华,佟汉文,刘易科,张宇庆,高春保.气候变暖对湖北省小麦生产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湖北农业科学,2008,47(10):1216-1218. 被引量:17
-
8刘芳,彭勇刚,刘庆华.气候变化对金城江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对策[J].广西农业科学,2009,40(3):323-326. 被引量:4
-
9李祎君,王春乙,赵蓓,刘文军.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气象灾害与病虫害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S1):263-271. 被引量:125
-
10周文魁.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20(6):109-109. 被引量:11
-
1李克昌.空气污染对花木的伤害[J].中国花卉盆景,1993(7):4-4.
-
2王薪.玉米秸秆的利用现状及前景[J].中国农业信息,2014,26(6S):135-135. 被引量:1
-
3薛玉中.若干生态农业的模式及其应用[J].上海环境科学,1992,11(12):33-38. 被引量:1
-
4龙武生.无公害蔬菜的病虫害防治[J].吉林农业,2007(7):27-27. 被引量:2
-
5尹自平,吴东升,杨树荣,杨炯辉,陈学兵,刘鹏,丁福荣.平罗县插秧稻品种比较试验[J].宁夏农林科技,2008,49(6):39-39. 被引量:3
-
6王承义,詹雄伟.浅述农业生态环境与水稻生产机械化[J].中国农机化,2004(6):26-27. 被引量:7
-
7李学忠,刘建国.治理农业环境建设生态农业:音河生态乡建设调查[J].农村展望,1991(11):12-13.
-
8周艳丽,刘昕宇,穆伊舟,周文娴,冯玉君.黄河流域污水灌溉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农业,2003(1):29-29. 被引量:3
-
9无华.着力建设高效生态农业[J].农村经济导刊,2003(7):1-1.
-
10夏秀志,王军厚.种植牧草对生态农业环境的影响[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7(8):13-13.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