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825年,捷克Purkinje首先描述了心内膜特殊的传导纤维,即后来被命名的浦肯野氏纤维(PFs)。60年后,日本Tawara研究指出房室交界区的传导束和PFs是一个完整的电脉冲传播网络。1959年,Hoffman等记录到了His束电位。此后学者们根据自己的研究推测PFs在室性心律失常的启动和维护中起关键作用。近20年,Boy-den等证实PFs通过Ca2+电流诱导钙释放机制参与缺血性心室颤动的发生。上世纪60年代PFs不同于心肌细胞的组织学和心电学特征被揭示,随后的研究表明PFs是通过细胞内钙动力学异常,早期后除极、延迟后除极的形成参与器质性、非器质性和遗传性心脏病室性心律失常的启动和维持。射频消融异常的PFs电位,可获得某些室性心律失常的根治。PFs在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中的作用,可能会给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出处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87-290,共4页
Chinese Journal of Cardiac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