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辽宁农业科学》
1999年第6期25-28,共4页
Liaoni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二级参考文献7
-
1团体著者,光明日报,1997年 被引量:1
-
2团体著者,中国农业统计年鉴,1996年 被引量:1
-
3陈万金,中国北方旱地农业综合发展与对策,1994年 被引量:1
-
4团体著者,中国北方不同类型旱地农业综合增产技术,1993年 被引量:1
-
5丁永齐,山西旱地农业,1992年 被引量:1
-
6团体著者,中国耕地资源及其开发利用,1992年 被引量:1
-
7闵宗殿,中国农业文明史话,1991年 被引量:1
共引文献15
-
1王洪利,楼程富,谈建中,陈复生.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及其在桑树害虫防治上的应用前景[J].蚕业科学,2000,26(z1):15-19. 被引量:6
-
2张吉先.广播电视教育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远程教育杂志,1998,18(6):10-11. 被引量:1
-
3王连敏.关于作物栽培学科面临的危机与发展的思考[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4(5):23-24. 被引量:7
-
4潘晓华,石庆华.农业新技术革命与农业持续发展[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8,20(3):371-375. 被引量:1
-
5冯起,徐中民,程国栋.中国旱地的特点和旱地农业研究进展[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9,21(2):54-59. 被引量:4
-
6池景良,王守勇,陈丽媛,方新.基因工程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J].微生物学杂志,1999,19(1):40-40. 被引量:7
-
7郭瑞林,刘庆红,王艳峰.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内涵、现状及发展对策[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9,15(2):117-120. 被引量:9
-
8陈怀顺,赵晓英.甘肃省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0(1):29-32. 被引量:4
-
9黄占斌,山仑.论我国旱地农业建设的技术路线与途径[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0,18(2):1-6. 被引量:49
-
10郭鸿彦,万红辉,刘振环.农业信息服务发展中的障碍因素与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2(1):48-49. 被引量:9
同被引文献5
-
1张淑艳,刘庆学.玉米高产田增产瓶颈及解决对策[J].现代农村科技,2009(7):10-10. 被引量:1
-
2王国忠,王艳丽,任莉,贺宇.玉米“二比空”栽培模式简介[J].吉林农业,2009(8):26-27. 被引量:7
-
3卫计运.“一穴多株”玉米创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J].现代农村科技,2010(8):10-10. 被引量:8
-
4丁晓东.作物栽培技术的发展及农业科技创新[J].南方农业,2014,8(10X):22-23. 被引量:3
-
5贺桂琼.作物栽培技术发展与农业科技创新[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7(5):30-31. 被引量:4
-
1邓红平.作物栽培研究与现代生态农业[J].中国农业信息,2015,27(21).
-
2赖文军.四川汪氏:科研与生产良循环之道[J].中国蜂业,2013,0(5X):32-33.
-
3本刊编辑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会议在京隆重召开[J].中国农技推广,2005,21(12):19-19.
-
4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会议在京隆重召开[J].中国植保导刊,2005,25(12):37-37.
-
5庄德良.一本“施肥卡”增收二千万[J].乡镇论坛,1999,0(12):24-24.
-
6周贤君,邹冬生.农业专家系统在作物栽培中的应用[J].农业网络信息,2004(11):12-15. 被引量:16
-
7木易.糖料作物栽培发展趋势及效益简述[J].福建热作科技,1989(3):17-17.
-
8邓名苏,李柱辉.湘阴渡镇农机站情系三峡移民[J].湖南农机,2005(3):13-13.
-
9桑艳朋,王祯丽,刘慧英,周良,刘继,陈福双.膜下滴灌技术在新疆作物栽培中的应用[J].甘肃农业,2004(12):59-59. 被引量:1
-
10柳书节.今年小麦行情先抑后扬[J].农村百事通,2005,0(13):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