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荀学与西汉儒学之趋向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继孔、孟之后,荀子着重对善的现实化和普遍化问题进行了探讨,重视善得以实现的外在力量,开创了经世儒学的路向,对西汉儒学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荀学与西汉儒学之趋向分别体现在性命观、儒士道统与政统精神和礼法观这三个方面。
作者
余亚斐
机构地区
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出处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23-26,共4页
Journal of 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09YjA73001)
安徽省省级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中国哲学史>(2009-2014)
关键词
荀学
西汉儒学
礼法
儒士精神
性命
分类号
B23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54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6
1
蒋庆著..政治儒学 当代儒学的转向、特质与发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462.
2
[美]克利福德·格尔兹著,纳日碧力格等译.文化的解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7-34.
被引量:6
3
干春松..制度儒学[M],2006.
4
孙诒让.墨子间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6..
被引量:50
5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2003.
6
李泽厚著..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344.
共引文献
54
1
王成.
传统文化与当代个人道德修养[J]
.东岳论丛,2001,22(1):116-118.
被引量:5
2
郑杰文.
墨家的传《诗》版本与《诗》学观念——兼论战国《诗》学系统[J]
.文史哲,2006(1):59-65.
被引量:2
3
夏丽志.
天道人性显于语言——《圣经》与《论语》语言观的对比[J]
.齐鲁学刊,2006(3):23-27.
被引量:2
4
赵世超,卫崇文.
论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运动[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4):5-23.
被引量:6
5
蔡德贵.
论齐鲁文化的特点及其诚信传统[J]
.齐鲁学刊,2006(5):32-37.
被引量:18
6
赵生群.
《左传》训诂丛札[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13-118.
7
萧旭.
《过秦论》校劄[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29(3):26-27.
被引量:1
8
陈柳.
公弄布朗族的传统居住文化[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8(6):44-46.
被引量:5
9
丁晓东.
现代主体际理论视域中的墨家思想[J]
.江西社会科学,2007,27(7):179-183.
10
李婵娟.
王符经济思想论[J]
.北方论丛,2007(4):81-84.
被引量:1
1
余亚斐.
荀学与西汉儒学之趋向[J]
.殷都学刊,2011,32(2):120-123.
2
吴全兰.
西汉儒学意识形态化的消极影响[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2(5):72-77.
3
王兰香.
荀子的礼法观[J]
.发展,2009(9):83-83.
4
董莉.
良心是对义务的自觉意识——对良心与义务的哲学思考[J]
.理论月刊,2000(12):37-38.
被引量:4
5
吴全兰.
西汉儒学的意识形态化及其原因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8(1):1-7.
被引量:8
6
姚晓华.
董仲舒对孔子“仁学”的发展[J]
.衡水学院学报,2012,14(2):13-15.
被引量:1
7
张兴旺.
从《史记》和《汉书》对儒家经典的引用看西汉儒学的发展[J]
.商情,2013(18):189-190.
8
衣红梅.
以思想政治教育视角审视先秦儒家礼法观[J]
.神州,2016,0(18):70-70.
9
杜昌宏.
无私者康而寿[J]
.新湘评论,2013(16):18-19.
10
尹连忠,赵军.
王莽悲剧中的儒学因素[J]
.课外阅读(中),2011(12):308-309.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