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现实的个人”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深刻论述了"现实的个人"这个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学习《德意志意识形态》,把握其"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对我们深刻理解和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
张国富
孙金华
机构地区
河南农业大学
出处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6-19,共4页
Socialism Studies
关键词
马克思
恩格斯
“现实的个人”
当代价值
分类号
A12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3260
同被引文献
23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2
参考文献
2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1页.
被引量:3112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32、10、12、10、10、11、18-19、323、324、308、306、200页.
被引量:272
共引文献
3260
1
张立波.
身体在实践话语中的位置[J]
.天津社会科学,2004(4):14-19.
被引量:5
2
李文阁.
活动、生命、意见和思维方式——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哲学[J]
.学术研究,2004(7):46-52.
被引量:12
3
许斗斗.
社会:人与自然相互生成意义上的统一体——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社会”理论的解读[J]
.学术研究,2004(7):58-63.
被引量:6
4
张奎良.
三维境界的合一:马克思言说的共产主义[J]
.社会科学战线,2004(4):33-39.
被引量:15
5
于桂芝.
劳动和休闲的哲学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再认识[J]
.社会科学战线,2004(4):235-237.
被引量:7
6
顾智明.
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眼光”[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3):23-27.
7
吴学琴.
元批评解释学视域中的马克思——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理论评析[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3):88-94.
被引量:1
8
李庚香.
法美学是人学[J]
.中州学刊,2004(4):192-196.
被引量:3
9
廖小平,曾祥云.
“代”论[J]
.江海学刊,2004(4):5-12.
被引量:9
10
张文喜.
历史唯物主义岂能谋取神学的支持——对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的批评[J]
.学术月刊,2004,36(7):14-20.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
23
1
梁爽.
马克思恩格斯“现实的人”思想及其价值——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考查[J]
.延边党校学报,2021(1):20-23.
被引量:1
2
张鸣.
理想与人类文明[J]
.学术月刊,1987,19(3):11-15.
被引量:1
3
杨耕,郭利.
人的本质:三种整体的探讨——论费尔巴哈、舍勒、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J]
.社会科学战线,1989(3):70-76.
被引量:4
4
邵广侠.
论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策略[J]
.学术界,2007(2):178-184.
被引量:12
5
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248.
被引量:24
6
张周志,周树智.唯物主义历史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4、16、17.
被引量:1
7
赵长太.
“现实的人”的异化及其扬弃——《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的异化思想研究[J]
.广西社会科学,2008(1):45-48.
被引量:6
8
栾亚丽,宋严.
《德意志意识形态》价值思想及其意义探析[J]
.湖北社会科学,2008(4):5-8.
被引量:7
9
龚怡祖,朱园园.
“我-你”世界:“主体间性”视域下的大学师生沟通取向[J]
.高教探索,2009(3):114-118.
被引量:15
10
王琛,张守民.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与历史决定论思想[J]
.湖南社会科学,2010(4):27-31.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5
1
黄垂旦.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思想研究[J]
.理论观察,2023(4):48-53.
2
李海峰.
唯物史观的确立及其当代价值——读马恩《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J]
.中国科技博览,2014(21):304-304.
3
王红艳.
马克思、恩格斯“现实的个人”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
.许昌学院学报,2018,37(1):68-70.
4
闫翠娟.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逻辑基点——《德意志意识形态》人学思想的当代启示[J]
.社会科学家,2022(3):138-143.
被引量:2
5
高雪.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思想探析[J]
.哲学进展,2024,13(11):2934-2939.
二级引证文献
2
1
黄文静.
面向“人”的思政课教学发展实践探寻——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人学思想的守正与创新出发[J]
.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24,37(1):75-79.
2
卜彬草.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民主体思想研究[J]
.哲学进展,2023,12(11):2187-2195.
1
朱诚蕾.
论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与思想政治教育——读《德意志意识形态》[J]
.理论观察,2007(5):84-85.
2
庞辉霞.
从《德意志意识形态》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J]
.传承,2008(4):28-29.
被引量:4
3
韩媛.
从《德意志意识形态》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J]
.理论月刊,2004(7):26-27.
被引量:1
4
禹兰.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辩证关系[J]
.求索,2003(3):88-90.
5
邓小琴.
试论邓小平文艺思想“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6):76-79.
6
杨楠.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J]
.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6(4):5-8.
7
徐海燕.
如何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20(6):1-5.
被引量:2
8
傅国强.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理论根源探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理论)(中旬),2011(5):86-88.
被引量:1
9
刘云威.
邓小平人民观的基本特征[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9,1(1):11-15.
10
李春生.
马克思的人学理论——兼论以人为本的哲学蕴涵[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1):68-72.
被引量:1
社会主义研究
2011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