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百色田阳壮话形容词后附成分研究
被引量: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以田阳壮话词汇中的313个常用形容词为研究对象,找出带有后附成分的形容词,分析其后附加成分的表现形式、语音特点、作用、位置、性质等,同时比较形容词及其后附成分在各地壮语及同语族诸语言的表现形式。
作者
黄彩庆
机构地区
百色学院中文系
出处
《百色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83-87,共5页
JOURNAL OF BAISE UNIVERSITY
关键词
田阳壮话
形容词
后附成分
分类号
H172.3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17
同被引文献
32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2
1
张公瑾.
傣语德宏方言中动词和形容词的后附形式[J]
.民族语文,1979(2):125-128.
被引量:7
2
覃国生.
壮语柳江话动词、形容词的后附成分[J]
.民族语文,1981(4):51-56.
被引量:14
共引文献
17
1
李金阳.
壮语南北方言状貌词比较研究——以柳江壮语与大新壮语为例[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23,44(6):43-54.
2
冯英.
水语AB式形容词[J]
.南开语言学刊,2007(1):53-58.
被引量:3
3
冯英.
壮侗语带后附音节的复音动词[J]
.民族语文,2005(5):45-49.
被引量:3
4
张晓勤,闫松.
壮、汉语动词附加成分的比较[J]
.梧州学院学报,2010,20(4):36-44.
被引量:1
5
郭必之.
从南宁粤语的状貌词看汉语方言与民族语言的接触[J]
.民族语文,2012(3):16-24.
被引量:8
6
薄文泽,李旭练,侬常生.
壮语的粘着型动词范畴标记——一组“后附音节”的结构分析[J]
.民族语文,2014(6):48-56.
被引量:2
7
陈雪妮.
壮语柳江话构词法分析[J]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3):80-82.
8
刘春梅.
平南白话的AB式状态形容词[J]
.民族语文,2017(1):64-72.
被引量:3
9
许瑞娟,王艺瑾.
泰语形容词生动形式[J]
.红河学院学报,2018,16(6):96-99.
10
覃凤余.
壮语语法研究框架的优化与重构——纪念壮文颁布60周年(下)[J]
.百色学院学报,2018,31(3):48-56.
同被引文献
32
1
韦景云.
试论壮语动词的形态[J]
.民族教育研究,1999,10(S1):65-68.
被引量:4
2
张敏.
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看汉语重叠现象[J]
.当代语言学,1997(2):37-45.
被引量:174
3
刘村汉.
广西蒙山语言图说[J]
.方言,1985,7(4):278-289.
被引量:7
4
覃国生.
壮语柳江话动词、形容词的后附成分[J]
.民族语文,1981(4):51-56.
被引量:14
5
韦树关.
壮语造词法的初步研究[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4(1):65-69.
被引量:1
6
陆天桥.
壮语元音象义现象试析[J]
.民族语文,1988(4):48-50.
被引量:6
7
梁振仕.
略论壮语与汉语的亲属关系[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6(2):20-27.
被引量:3
8
李如龙.
闽方言和苗、壮、傣、藏诸语言的动词特式重叠[J]
.民族语文,1984(1):17-25.
被引量:17
9
罗美珍.
试论台语的系属问题[J]
.民族语文,1983(2):30-40.
被引量:19
10
韦达.
壮语动词的前冠后附构词法[J]
.民族语文,1997(4):50-52.
被引量:5
引证文献
4
1
李金阳.
壮语南北方言状貌词比较研究——以柳江壮语与大新壮语为例[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23,44(6):43-54.
2
李金阳.
壮语形容词、动词后附音节研究综述[J]
.百色学院学报,2020,33(1):71-76.
被引量:1
3
李金阳.
壮语状貌词语义系统探析[J]
.民族翻译,2023(1):83-95.
4
李金阳,高魏.
壮语北部方言状貌词比较研究--以蒙山壮语与都安壮语为例[J]
.梧州学院学报,2023,33(5):22-33.
二级引证文献
1
1
方雯鑫,韦爱云.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国内外壮语词汇研究综述[J]
.河池学院学报,2021,41(6):41-54.
1
黄雪梦.
武宣壮语鼻音自成音节现象初探[J]
.百色学院学报,2016,29(4):75-79.
被引量:1
2
韦慧梅.
南宁白话语音系统的比较研究[J]
.读天下,2016,0(16):319-319.
3
都兴宙.
西宁方言中“下”的读音及用法分析[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3(1):122-125.
被引量:1
4
宋卫华.
“动词后附成分”的语法分析[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6(4):93-96.
被引量:1
5
姚小烈.
从后附成分到中心语:“的”字结构研究的不同视角[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22-25.
6
潘宝剑.
以壮话为母语的英语学困生的形成原因与对策[J]
.大家,2011(9):73-73.
7
言一兵.
关于动词后缀“的”[J]
.中国语文,1965(6):475-476.
被引量:1
8
刀承华.
傣语德宏方言中动词和形容词的双音节后附形式[J]
.民族语文,1984(5):26-27.
被引量:5
9
梁敏.
两代人之间的语音变化[J]
.民族语文,1987(3):25-26.
被引量:3
10
季永兴.
谈《说“的”》[J]
.中国语文,1965(5):363-364.
被引量:10
百色学院学报
2011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