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从“意识形态”范畴的内涵审视意识形态终结思潮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要深刻解析"意识形态终结思潮"必须首先从意识形态这一范畴的真实内涵,从意识形态范畴构成的思想史出发,梳理不同时代的思想家在意识形态这一问题上的思考和所取得的成就,如此,才能正确认识在意识形态问题上的各种观念的合理行与不足之处,并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和意识形态安全提供坚强的理论支持。
作者
彭德金
机构地区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公共课部
出处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年第5期126-129,共4页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
关键词
意识形态范畴
意识形态终结论
意识形态建设
意识形态安全
分类号
A8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6133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6
1
丹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五十年代政治观念衰微之考察[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被引量:7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被引量:5163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8.
被引量:1485
4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
被引量:368
5
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被引量:24
6
阿尔都塞.图绘意识形态[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6133
1
黄祥红.
一脉相承 原则永存——从《共产党宣言》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J]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2004,5(1):20-23.
2
陈树林.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深层解读[J]
.学习与探索,2004(4):27-29.
被引量:7
3
颜长青,刘俊.
论公平与效率辩证统一的自觉性[J]
.江西社会科学,2004,24(7):114-117.
4
李春梅.
全球化动力论[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8):266-269.
被引量:2
5
张丽.
全球化阶段论[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8):270-273.
6
马九福,郭荣华,吴红英.
试论妥协存在[J]
.江西社会科学,2004,24(8):74-78.
被引量:2
7
黄小寒.
谈“技术性思维”的片面性[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8):65-66.
被引量:2
8
连连.
“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之内涵探讨[J]
.理论探讨,2001(6):91-94.
被引量:1
9
王元明.
马克思与萨特人的本质学说比较[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5):1-5.
被引量:3
10
戴中亮,杨静秋.
农村集体土地发展权的二元主体及其矛盾[J]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5):24-28.
被引量:17
1
袁小云,许丽平.
穿越“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幻象--兼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1(2):61-65.
被引量:1
2
赵笑蕾.
意识形态:一个经典概念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读《德意志意识形态》[J]
.理论学刊,2014(5):14-17.
被引量:1
3
唐忠宝.
意识形态之谜的历史求解——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理论创新初探[J]
.学术论坛,2011,34(9):6-9.
被引量:1
4
汤荣光.
意识形态终结与普世价值形成的多维审视[J]
.理论学刊,2012(8):9-15.
被引量:2
5
杨希.
“真正的社会主义”批判及其当代启示——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的研究[J]
.皖西学院学报,2015,31(3):24-27.
被引量:1
6
张德盈,张忠民.
论胆识[J]
.探索与求是,2002,0(9):13-13.
7
徐进.
利益与意识形态关系研究——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分析文本[J]
.兵团党校学报,2015(2):70-75.
被引量:2
8
豆金贤,胡绪明.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的文本学阐释[J]
.学理论,2010(31):69-70.
9
敖带芽.
邓小平的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观及其理论价值[J]
.探求,2004(5):11-13.
被引量:4
10
李群山.
利益视角下《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当代意义[J]
.创新,2010,4(3):25-29.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