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周易》名义新解
被引量:
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易》何以名“易”,《周易》何以名“周易”,历代学者多有阐释,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黄寿祺先生曾作《周易名义考》,胪列诸家之说,于《周易》之“易”,有“生生谓之易”,“易者象也”,易为“逆数”,“易一名而含易简、变易、不易三义”,“易为占卜之名,因而以名其官”等说;于《周易》之“周”,则有周为朝代之名说,周乃周普之义说,周兼有周代及周普二义等说。
作者
梁方健
机构地区
山东东鲁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3-45,共3页
Philosophical Research
关键词
《周易》
名义
“易”
《易》
黄寿祺
易简
变易
不易
分类号
B22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10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3
参考文献
3
1
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 第1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492.
2
周法高主编,张日升,徐芷仪,林洁明编..金文诂林 第4册 卷3 下[M],1974:2727.
3
黄寿祺.
周易名义考——六庵读易丛考之一[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2):61-67.
被引量:4
共引文献
3
1
黄高宪.
以科学的态度研究易学的文化价值——兼评《易道:中华文化主干》[J]
.闽江学院学报,2000,21(4):81-83.
2
肖孟夏.
《周易》命名、演卦、成卦中的辩证思想[J]
.求知导刊,2016(34):149-152.
3
董春.
关于“易”的两条阐释进路:“生成”与“生生”[J]
.周易研究,2024(2):22-30.
同被引文献
10
1
高亨.
试谈《周易》大传的哲学思想[J]
.学术月刊,1961,5(11):17-22.
被引量:7
2
王弼,韩康伯.周易正义[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9.
被引量:7
3
许维通.吕氏春秋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9.
被引量:108
4
朱熹.周易本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9.229.
被引量:23
5
焦循.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被引量:297
6
王弼,孔颖达,郑玄.十三经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被引量:1
7
刘笑敢.
天人合一:学术、学说和信仰——再论中国哲学之身份及研究取向的不同[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1,48(6):67-85.
被引量:48
8
孟光伟.
“天人合一”思想对现代包装设计的启示[J]
.文艺研究,2012(8):172-173.
被引量:6
9
喻仲文.
论造物艺术的意识形态性[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2(5):50-55.
被引量:3
10
李欣遥,李星丽.
论《周易》哲学思想对中国道教建筑的影响[J]
.求索,2015(8):60-64.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1
1
喻仲文.
论《易传》的“法天则象”设计思想[J]
.包装工程,2016,37(12):172-175.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
3
1
王先泰.
浅析《考工记》“车”制中的造物智慧[J]
.中国包装,2020,40(6):62-64.
被引量:1
2
杨先艺,王永东.
中国古代“制器尚象”设计智慧在当下的应用[J]
.包装工程,2020,41(16):344-352.
被引量:22
3
赵婷.
《三才图会》辑录中蕴含的造物法则[J]
.美与时代(美学)(下),2022(12):35-38.
1
张善文.
易道 洁静 精微——黄寿祺教授的易学传统[J]
.中文自学指导,2003(3):7-9.
被引量:1
2
黄高宪.
黄寿祺《周易尚氏学札记》评述[J]
.周易研究,1998(4):21-26.
3
王晚霞.
张善文先生问学之路[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29(3):9-11.
4
李果仁.
建国以来《周易》研究回顾[J]
.文教资料,1994(4):26-44.
5
郁田.
心中的黄寿祺[J]
.福建乡土,2016,0(3):60-61.
6
刘大钧.
学术端宜辨伪真——追念黄寿祺教授[J]
.周易研究,1990(2):106-107.
7
王长红.
高亨与黄寿祺易学研究比较浅谈[J]
.周易研究,2008(5):44-48.
被引量:4
8
胡士颍.
《黄寿祺论易学》[J]
.周易研究,2010(5).
9
林光华.
《庄子》:从“道”到“无”的过渡[J]
.哲学研究,2010(2):109-117.
被引量:4
10
李耀仙.
《易》的形成及其发展过程[J]
.中华文化论坛,2004(2):105-111.
哲学研究
2011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