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解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一个难解之谜--“生产关系”概念与“交往形式”等术语的关系
被引量:
10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在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既多处使用了“交往形式”、“交往方式”、“交往关系”这些术语,又多次使用了“生产关系”概念(据我统计,至少使用十一次)。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交往形式”、“交往方式”、“交往关系”这些术语与“生产关系”概念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这一直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一个难解之谜。本文为破解这个难解之谜做些尝试性的探索,
作者
赵家祥
机构地区
北京大学哲学系、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
出处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10,共6页
Philosophical Trends
关键词
《德意志意识形态》
交往形式
生产关系
术语
概念
解析
交往方式
交往关系
分类号
B0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94
引证文献
10
二级引证文献
18
参考文献
2
1
陶德麟著..哲学的现实与现实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中国化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08.
2
赵家祥著..唯物史观的核心和当代现实 论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404.
同被引文献
94
1
刘战伟,李嫒嫒.
转型与抉择:中央三大央媒对外传播机构设置、平台建设与话语模式[J]
.新闻传播,2019,0(24):4-9.
被引量:2
2
龙小农,阎庆宜.
社交化、个人化、视频化:全媒体时代国际传播发展态势及应对[J]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1(6):80-92.
被引量:6
3
刘昭良,刘宝杰.
《共产党宣言》中的世界交往理论及其现实启示[J]
.新东方,2021(1):35-40.
被引量:1
4
于伟.
叶维廉传释学理论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J]
.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2022(2):247-263.
被引量:2
5
姜海波.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生产力与唯物史观的构成[J]
.学术月刊,2007,39(7):33-39.
被引量:8
6
许斗斗.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交往形式”理论新释——析“交往形式”即“生产关系”的观点[J]
.东南学术,1999(2):56-60.
被引量:10
7
刘奔.
交往与文化[J]
.中国社会科学,1996(2):61-75.
被引量:34
8
胡为雄.
马克思对社会交往类型的研究[J]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3,4(1):15-18.
被引量:6
9
赵家祥.
简论交往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J]
.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1,1(1):20-22.
被引量:3
10
张永庆.
马克思交往思想的历史考察和当代意义[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50-55.
被引量:4
引证文献
10
1
席大民.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思想何以被误读和低估[J]
.天津社会科学,2012(4):10-17.
被引量:5
2
吴宏政,霍琦.
马克思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幻象”的批判[J]
.长白学刊,2014(4):9-13.
被引量:3
3
张永庆.
现实的个人概念的生成逻辑及理论意义——《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现实的个人辩证法研究[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3-60.
被引量:4
4
张永庆.
社会批判的互主体性逻辑及方法论意义——《德意志意识形态》社会批判理论的当代理解[J]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5,35(4):82-86.
5
李秋梅.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交往理论探究[J]
.南方论刊,2017(6):6-9.
被引量:1
6
郭久强.
“交往形式”范畴与“生产关系”范畴的关系探究——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文本解读[J]
.现代交际,2019(8):216-219.
7
王思,孟飞.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当代启示——基于对《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的理解[J]
.改革与战略,2020,36(1):15-21.
被引量:2
8
徐舒宁.
关于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研究综述[J]
.党史博采(下),2020(5):26-27.
9
林嘉敏.
近20年国内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研究述评[J]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22,40(4):3-10.
10
郑亮,高同同.
交往理论视角下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与国际传播能力提升研究[J]
.全球传媒学刊,2023,10(2):45-59.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
18
1
陈金钊.
用法治之理打量中国[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6):63-72.
被引量:5
2
肖庆生.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研究中的倾向性问题及反思[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13-18.
3
陈金钊.
“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之中国[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20(1):5-17.
被引量:8
4
罗丹.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交往思想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J]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2016,10(2):50-52.
5
王苗.
马克思交往思想的五重维度探究——重读《德意志意识形态》[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下旬),2018(6):21-23.
被引量:3
6
周雅.
叙事的空白——论《永远的尹雪艳》的省略艺术[J]
.北方文学(中),2017,0(8):15-15.
7
易淼.
流域分工视角下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初探——一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解读[J]
.经济学家,2019,0(7):51-59.
被引量:15
8
李昊匡,张伊娜,刘亮.
技术创新与生产关系变革——兼论四次产业革命的冲击与调整[J]
.上海经济研究,2020(11):33-45.
被引量:7
9
陈玉斌.
近20年来国内学者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研究综述[J]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21,44(4):20-26.
10
骆前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特征与优势——基于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比较[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21(5):9-19.
被引量:5
1
张励耕.
感知、性质与关系——对维特根斯坦心理学哲学中“内在关系”概念的辨析[J]
.哲学研究,2017(2):79-85.
被引量:2
2
王爱琦.
关于人的价值的若干思考[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16(4):136-138.
3
黄士平.
试析邓小平关于概念的逻辑思想及其光辉实践[J]
.江汉大学学报,2000,17(1):9-15.
4
邱程,陈小鸿.
对集体主义中“集体”内涵的哲学反思[J]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1):1-5.
5
张美萍.
关于人的价值的理论思考——兼谈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57-58.
被引量:1
6
赵家祥,李清昆.
略谈生产方式概念[J]
.哲学动态,1981(8):25-28.
7
汪学群.
苏联学者研究社会关系[J]
.哲学动态,1989(7):15-18.
8
陈家耀.
《基础心理学新编》评介[J]
.心理学探新,1993(1):65-66.
9
胡习之.
关系词浅说[J]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1989(3):40-41.
10
刘福.
马克思“交往”概念的辨析与厘定[J]
.赤子,2016(1):31-31.
被引量:1
哲学动态
2011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