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宏观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0期29-33,共5页
Macroeconomics
同被引文献19
-
1陈劲松,邬农.关于开拓农村市场的一些认识及对策建议[J].中国农村观察,1998(4):12-15. 被引量:5
-
2国家计委农经司课题组.以提高农民购买力为重点 大力开拓农村市场[J].经济研究参考,1999(57):2-16. 被引量:7
-
3姜长云.从“宁国现象”看中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J].学术界,1996(6):62-68. 被引量:3
-
4周其仁.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流动研究[J].农村经济文稿,1997,(6):12-21. 被引量:1
-
5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开拓农村市场的基本思路与对策建议[J].管理世界,1998,(4):197-206. 被引量:1
-
6马晓河,王为农,吴晓华,黄汉权.当前乡镇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1998(4):21-25. 被引量:11
-
7许宝芳.韩国的新村运动[J].农业经济,1998(6):44-45. 被引量:7
-
8马晓河.改革以来的农业和非农产业关系[J].中国农村经济,1998(12):20-24. 被引量:3
-
9王国钰,郑铁.从农村改革二十年的经验谈加快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的对策[J].农业经济,1999(2):14-14. 被引量:2
-
10冯冀远.农民负担过重的成因及解决对策[J].农业经济,1999(8):44-45.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22
-
1姜爱林,任志儒,陈海秋.韩国新村运动基本理论研究综述[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3):1-7.
-
2张静,王玉国.黑龙江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50-51.
-
3石磊.寻求“另类”发展的范式——韩国新村运动与中国乡村建设[J].社会学研究,2004(4):39-49. 被引量:69
-
4李成贵.农业转型的国际经验[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4(2):3-5. 被引量:4
-
5张志伟,沈洁,胡石清.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流动管理的对策建议[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4(2):19-22.
-
6陈昭玖,周波,唐卫东,苏昌平.韩国新村运动的实践及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06,27(2):72-77. 被引量:71
-
7周波,陈昭玖,刘小春.江西省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与制约因素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28-30. 被引量:4
-
8于恒魁,王玉兰.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业建设的启示[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6(3):80-83. 被引量:1
-
9陈昭玖,周波,唐卫东,苏昌平.韩国新村运动的实践及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复印报刊资料(农业经济研究),2006(6):150-155. 被引量:1
-
10王春平,孙向阳,刘万兆.韩国新乡村运动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借鉴意义[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3):470-473. 被引量:7
-
1沈亚军.发展农业和农村市场经济的对策措施[J].发展研究,1993,10(5):16-18.
-
2农业部通报去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J].农药通讯,2000(2):13-14.
-
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00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J].河北农业,2000(8):1-1. 被引量:1
-
4农产品加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J].林产化工通讯,2002,36(5):40-41.
-
5潘光勋,周杰.抓住机遇,推进温州市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J].中国城郊发展,2000(3):19-21.
-
6王生铁.努力开创我省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J].咨询与决策,2000(4):4-5.
-
7胡剑飞.如何正确认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J].江西体改,2000(8):33-35.
-
8郭焕成.论我国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J].中国土地科学,1997,11(A10):1-4. 被引量:6
-
9艾云航.关于沿海地区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探讨[J].农业经济,2000(6):1-4. 被引量:2
-
10中央部署今年农业和农村工作[J].农村实用科技,2003(2):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