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芋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介绍了芋的特征特性,从土壤选择;精耕细整,施足基肥;品种及种芋选择;适时移栽,合理密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及留种等方面总结了其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作者
兰赛英
钟锦新
机构地区
福建省福安市上白石镇农技站
福建省福安市穆阳镇农技站
出处
《农技服务》
2011年第1期26-26,57,共2页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SERVICE
关键词
芋
特性
栽培
分类号
S53 [农业科学—作物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48
参考文献
9
共引文献
21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9
1
徐茜,文明玲,乐正碧,王良平,黎华,徐燕,余鸿燕,张菡.
甘薯新品种万薯7号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36-638.
被引量:7
2
王艳红,段成鼎.
青海东部地区甘薯新品种引种试验[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100-18101.
被引量:6
3
李志芳,周明强,欧珍贵.
贵州南亚热区甘薯发展前景与栽培技术[J]
.农技服务,2010,27(9):1122-1123.
被引量:2
4
张勇跃,刘志坚,秦素研,李建国.
甘薯新品种漯薯6号高产栽培技术[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6051-6052.
被引量:2
5
彭小平,熊劲松.
从近10年科技文献统计看我国甘薯科研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653-11655.
被引量:7
6
阚亚丽,丁长秀.
特色紫心甘薯品种宁紫薯1号的特性分析[J]
.农技服务,2010,27(7):825-825.
被引量:1
7
张先云,李长看,袁秀云.
甘薯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6666-6667.
被引量:6
8
赵定金,徐辉,马苗鹏,封应丽,王小琳,杨春桃,王西瑶,杨翠芹.
雅安市甘薯品种品质比较试验[J]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16801-16802.
被引量:3
9
杨显全.
优质高淀粉甘薯新品种阜徐薯6号的特性分析[J]
.农技服务,2010,27(7):824-824.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
48
1
李保卫.
高寒地区甘薯酿热温床育苗技术[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35(4).
被引量:6
2
邢凤武,范泽民,朱玉灵.
优质食用型甘薯新品种皖薯8号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
.安徽农业科学,2004,32(4):660-660.
被引量:9
3
王彦波.
薯类加工与利用新技术新趋势[J]
.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2004(9):57-59.
被引量:10
4
马代夫,邱军,房伯平,孙近友,刘玉恒,刘庆昌,张立明.
国家甘薯区试考察与产业发展建议[J]
.杂粮作物,2004,24(5):306-308.
被引量:32
5
高继宏,朱金鹤,崔登峰.
国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经验及其机制创新[J]
.世界农业,2004(10):8-11.
被引量:5
6
彭友林,周强,王云,刘光明,赵东海.
野生大豆引种栽培初报[J]
.华北农学报,2004,19(4):88-91.
被引量:10
7
刘进平,吴繁花.
甘薯微繁殖技术研究[J]
.杂粮作物,2004,24(6):339-340.
被引量:3
8
王彦平,蒙美莲,门福义.
马铃薯块茎低还原糖形成生理基础的研究进展[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33(2):10-12.
被引量:8
9
刘伟明.
对甘薯产业化开发若干问题的思考[J]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1):2215-2216.
被引量:14
10
谢一芝,郭小丁,尹晴红.
紫心甘薯新品种宁紫薯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
.江苏农业科学,2006,34(2):43-44.
被引量:29
共引文献
21
1
徐怡,戴清堂,颜学明.
恩薯四号栽培密度与栽培方式试验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2010(6):60-60.
2
钟华林,汪家秀,甘茂,王再莉,叶发珍.
脱毒甘薯品比试验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2010(10):66-66.
被引量:1
3
姜朝林,黄桂蓉,陈剑峰,易登凤,罗世航.
赤水市薯蓣栽培技术研究[J]
.农技服务,2011,28(1):24-25.
4
刘勇.
2个甘薯品种栽培产量与经济效益的比较[J]
.农技服务,2011,28(2):148-148.
5
王利.
科技期刊的创新与发展[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38(6):115-115.
被引量:3
6
胡文秀,刘宗发,邹旭.
甘薯新品系J55-1和GE01-99生产特性研究[J]
.河北农业科学,2011,15(1):14-15.
7
徐茜,乐正碧,徐燕,文明玲,王良平,余鸿燕,黎华,张菡.
甘薯叶片和叶柄组织诱导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5):102-105.
被引量:5
8
袁怀宇.
1949~2008年农业经济研究计量考察[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10038-10040.
9
刘勇,石燕.
铜仁地区特色薯引种效果分析[J]
.农技服务,2011,28(4):416-416.
10
周志林,唐君,曹清河,赵冬兰.
若干甘薯优良品种脱毒培养研究初报[J]
.江西农业学报,2011,23(10):34-35.
被引量:6
1
刘勇.
闽北山区“烤烟—水稻”高产栽培技术[J]
.农技服务,2009,26(6):5-5.
被引量:1
2
方萍,郑玉中.
优质甜糯玉米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08(8):141-141.
被引量:3
3
张毅.
寒地水稻田间管理技术[J]
.科学与财富,2015,7(26):230-230.
4
郭伟伟.
河南省优质强筋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08(2):130-131.
被引量:2
5
崔学荣.
甜糯玉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12(2):67-67.
被引量:8
6
何振霞.
夏玉米生育后期田间管理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07(11):117-117.
7
王俊,丁广礼,李友星.
沿淮地区油菜高产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12(2):77-77.
被引量:1
8
古丽努尔.吐尔逊,多力昆.亚克甫,肉仙姑丽.玉素甫.
伽师县棉花高密度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10(6):73-73.
9
汪丽莉.
太子参无公害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09(4):47-47.
被引量:5
10
张文武.
大棚茄子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07(16):48-48.
农技服务
2011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