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生理指标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在玉米生育过程中根据地膜覆盖、米麦套种和比空栽培、米豆间作等不同耕作方式,测定其对玉米的生理指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大豆间作对玉米品种的影响最大,产量较高;相间种植能够产生边际效应,使玉米对光能和空气CO2的利用程度增加。在农业生产中,应选择适宜的耕作方式与方法,以最大限度提高产量。
作者
邹士祥
机构地区
辽宁省沈阳市农业检测中心
出处
《现代农业科技》
2011年第3期59-59,61,共2页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关键词
耕作方式
玉米
生理指标
产量
影响
分类号
S513 [农业科学—作物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2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89
同被引文献
1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6
1
万宝瑞.
加速推进我国农业增长方式转变[J]
.中国农业科学,1998,31(1):1-6.
被引量:23
2
蔡文振,卢济事,官德义.
福建杂交玉米单作栽培技术研究[J]
.玉米科学,1998,6(1):34-36.
被引量:7
3
许全章.春玉米密度定额和种植方式研究.作物学报,1964,(3):229-242.
被引量:1
4
李振华,张培英,焦光纯,胡国良.
玉米高产生理指标的研究[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1995,26(1):34-43.
被引量:12
5
付国占,李潮海,王俊忠,王振林,曹鸿鸣,焦念元,陈明灿.
残茬覆盖与耕作方式对夏玉米光合产物生产与分配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2005,20(3):62-66.
被引量:30
6
刘武仁,陈砚,郑金玉,罗洋,郑洪兵,李伟堂.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叶片某些生理机制的影响[J]
.玉米科学,2009,17(2):112-115.
被引量:22
二级参考文献
32
1
冯春生,尹枝瑞,赵述文,李维岳.
耐密型玉米光合速率和光合产物转运分配研究[J]
.吉林农业科学,1993,18(3):78-82.
被引量:9
2
饶大恒,邹细标.
密度、施肥量和施肥方式对玉米性状及产量影响的研究[J]
.江西农业科技,1993(3):26-29.
被引量:2
3
薛吉全.
玉米高产理论和技术途径之概述与展望[J]
.作物研究,1993,7(1):46-49.
被引量:17
4
朱晋云,杨志民,梁维治,董居义.
旱地小麦少耕沟播覆盖技术研究[J]
.山西农业科学,1994,22(3):57-59.
被引量:5
5
刘建萍,周翠梅.
“博优141”免耕直播栽培技术及其经济效益[J]
.江西农业学报,2005,17(1):44-46.
被引量:6
6
陈国平.
玉米的干物质生产与分配(综述)[J]
.玉米科学,1994,2(1):48-53.
被引量:151
7
冯常虎,元生朝,苏峥.
麦棉两熟地连续少免耕对作物生产的影响初探[J]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1994,7(1):38-44.
被引量:5
8
戴俊英,沈秀瑛,徐世昌,王莲芝,崔钦,朱玉伦.
水分胁迫对玉米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1995,21(3):356-363.
被引量:147
9
李其昀,贾晓东.
保护性耕作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
.农机化研究,2006,28(11):224-224.
被引量:20
10
李洪勋,吴伯志.
不同耕作方式对梯田玉米叶片的光合与蒸腾指标的影响[J]
.广西植物,2007,27(2):244-249.
被引量:3
共引文献
89
1
李洪勋,吴伯志.
地膜覆盖对玉米生理指标的影响研究综述[J]
.玉米科学,2004,12(z1):66-69.
被引量:28
2
陈玉水,卢川北.
外引玉米杂交种的产量和农艺性状[J]
.玉米科学,2000,8(z1):64-66.
3
蔡衍霖.
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抓好“再造工程”建设[J]
.景德镇高专学报,1998,13(2):28-30.
4
廖桂平,肖芬.
智能化农业信息系统与农业推广[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4):4-7.
被引量:12
5
王立敏,魏永霞,王超,王斌.
节水抗旱组合技术措施对玉米产量形成因素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灌溉排水学报,2005,24(3):23-26.
被引量:6
6
马国胜,薛吉全,路海东,张仁和,邰书静.
不同类型饲用玉米品种群体生理指标的研究[J]
.草业学报,2006,15(5):70-75.
被引量:14
7
宋继娟,柳金来,滕文星,王昭晖.
玉米群体光合性能与气象因素及产量关系[J]
.玉米科学,1996,4(4):60-62.
被引量:13
8
毛军需,徐晓锋,石兆勇,苗艳芳.
豫西地区不同类型农田化肥增产效益及增产潜力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2007,40(7):1439-1446.
被引量:3
9
杨春收,赵霞,李潮海,刘天学,刘京宝.
麦茬处理方式对机播夏玉米播种质量及其前期生长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2009,38(1):25-27.
被引量:18
10
林新.
依靠科技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浅谈福建发展可持续农业的科技战略[J]
.福建农业科技,1998,0(S1):103-105.
同被引文献
1
1
王庆祥.
关于玉米群体问题研究的概述[J]
.辽宁农业科学,1991(1):52-56.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1
1
孙永霞,胥少东,郭新波.
玉米新品种浚单509的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J]
.农技服务,2019,36(10):65-65.
1
刘燕洁.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生理指标和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9(7):32-33.
被引量:3
2
拱国庆.
米豆间作新模式化栽培[J]
.农村科学实验,2009(4):11-11.
3
MarinaMosbakJohanntssen 邱敦莲.
冬油菜CO2的利用和其遗传多样性[J]
.国外作物育种,2003,22(3):32-32.
4
李庆体.
高产水稻的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
.农业与技术,2015,35(18):123-124.
被引量:2
5
韩春燕.
谈高产水稻栽培方式与方法[J]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5(2):15-15.
被引量:2
6
何钦安.
棉地间作五要点[J]
.江西棉花,2006,28(3):41-41.
7
邹超亚,陈颖.
玉米大豆间作群体结构与生产力探讨[J]
.耕作与栽培,1991,11(6):1-5.
被引量:7
8
刘鸿雁,赵致,王有荣,韩宏仕,余纯燕.
麦肥地玉米大豆间作不同处理效应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01,17(3):41-43.
被引量:4
9
马骥,马淑云,程寅生,毛建昌,白世斌.
玉米大豆间作效应分析[J]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4,22(4):80-84.
被引量:37
10
戴炜,杨继芝,王小春,雍太文,王青梅,周贤,杨文钰.
不同除草剂对间作玉米大豆的药害及除草效果[J]
.大豆科学,2017,36(2):287-294.
被引量:25
现代农业科技
2011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