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经济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58-60,共3页
Economic Perspectives
同被引文献307
-
1娄飞鹏.国际贸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风险[J].金融市场研究,2020(8):96-99. 被引量:1
-
2邱子迅,周亚虹.数字经济发展与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基于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分析[J].财经研究,2021,47(7):4-17. 被引量:218
-
3徐晓萍,李弘基,戈盈凡.金融科技应用能够促进银行信贷结构调整吗?——基于银行对外合作的准自然实验研究[J].财经研究,2021,47(6):92-107. 被引量:81
-
4吴恒煜.信息不对称的市场:逆向选择、信息传递与信息甄别[J].商业研究,2002(23):19-21. 被引量:9
-
5孙绍芳.高校校园网络环境下的仪器设备与实验室管理系统[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0(z1):50-55. 被引量:32
-
6肖南梓,金妮.高等教育产业中的混合经济——政府与市场的角色定位[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2,16(6):120-124. 被引量:1
-
7魏新.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运行机制与政府的调控[J].教育研究,1998,19(3):55-60. 被引量:9
-
8邹先德.论经济外部性的法律特征[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0(1):78-80. 被引量:12
-
9闻德锋.论信息不对称的经济法规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4):59-63. 被引量:9
-
10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刘红云.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36(5):614-620. 被引量:7788
引证文献43
-
1郭瑛,李明辉.信号传递理论对会计的启示[J].贵州商专学报,2001,14(2):16-20.
-
2闻德锋.论信息不对称的经济法规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4):59-63. 被引量:9
-
3董琳.信息不对称与企业管理透明化[J].企业技术开发,2004,23(8):53-55. 被引量:4
-
4王成艳,张格杨.信息不对称下的医疗服务系统管理[J].卫生经济研究,2004,21(12):28-29.
-
5孙亮,柏静儒,蔡国伟.信息不对称与高等教育[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2005,25(5):86-89. 被引量:29
-
6韩泽春.信息咨询业中的信息不对称分析[J].晋图学刊,2005(6):12-14. 被引量:1
-
7孙仲明.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信用风险分析[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1):77-80. 被引量:1
-
8贾继文,胡继连,宋付朋.信息不对称与高校实验室网络化管理[J].中国农业教育,2006,7(2):53-55. 被引量:5
-
9叶艳鸣,刘金玲,金婷,谷曼.信息不对称现象的成因分析[J].情报杂志,2007,26(4):92-93. 被引量:14
-
10黎建新,蔡恒.非对称信息与市场营销[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4):5-8.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291
-
1宋浩源,王艳丽,张无双.企业数字化转型、管理层短视与超额薪酬——基于文本分析的经验证据[J].信息技术与管理应用,2023(5):85-97.
-
2曹春华.高校学报编辑与作者沟通的理念和技巧[J].学报编辑论丛,2019,0(1):231-235.
-
3文登,张宁,王秋华,刘贵,唐柳,吴强.关于企业自愿采用团体标准的思考[J].标准科学,2021(3):42-46. 被引量:1
-
4杜斐烨,黄哲,金洪飞.资本市场开放与绿色投资者进入——基于“陆港通”交易制度的准自然实验[J].上海金融,2024(1):15-28. 被引量:1
-
5杨震宁,吴晨.规避技术战略联盟运行风险:自主合作还是政府扶持?[J].科研管理,2021,42(5):21-30. 被引量:4
-
6江民星,丰兴亮,贺一江.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金融化——基于个体异质性EPU指标的实证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22(11):98-114. 被引量:7
-
7来华,乾惠敏,黄娇丹.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方向信息含量研究——来自沪深两市2003年的经验证据[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6):29-31. 被引量:4
-
8王宇.论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机制的改革[J].经济研究,2001,36(11):28-34. 被引量:33
-
9秦敏,迟守卓.资本市场信息需求与供给结构分析[J].商业研究,2002(24):8-10.
-
10孙忠进.高校管理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与抑制策略[J].文教资料,2008(20):172-174. 被引量:1
-
1艾伦·C·凯利,吴孔芳.第三世界人口变动的经济后果(上)[J].经济资料译丛,1991(2):1-11.
-
2宋小川.入世后信息经济学在我国的应用[J].经济学动态,2002(3):14-20. 被引量:19
-
3陈志武.“国进民退”的非经济后果[J].商界(评论),2010(4):96-96. 被引量:4
-
4董少林.不对称信息下我国政府规制中小企业的路径选择[J].世界经济情况,2008(11):56-60.
-
5郑士贵.欧洲私有化政策的影响[J].管理观察,1996,0(11):5-5.
-
6王鑫斌.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路径研究[J].中国物价,2015(5):19-21. 被引量:5
-
7周济.从“康氏长波”现象看社会发展进程中技术与经济系统的相互作用[J].科技导报,1992,10(7):6-9. 被引量:1
-
8王海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激励与约束机制[J].青海交通科技,2001,13(4):20-23.
-
9赵海波,时学成,殷阿娜.美国高收入阶层收入份额增长与经济后果[J].未来与发展,2012,33(4):40-45.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