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消失的秋千架——阿卡人“耶苦扎”节的变迁与文化调适分析 被引量:4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秋千这一作为连接世俗与神圣纽带的文化符号在"耶苦扎"节中的消失是阿卡人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的直接结果。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带给老帕瓦村阿卡人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的同时,也带来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变化。哈尼族传统节日"耶苦扎"节的举办逐渐由宗教性质向世俗性质转变,同时,"耶苦扎"节开始更加注重社会交往活动的扩大与新的社会关系建构。
出处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3-56,共4页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Minzu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基金 红河学院重大委托项目"国际哈尼/阿卡区域文化研究"(ZDWT0801)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7

  • 1《哈尼族简史》编写组.哈尼族简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被引量:8
  • 2马翀炜,潘春梅.仪式嬗变与妇女角色——元阳县箐口村哈尼族“苦扎扎”仪式的人类学考察[J].民族研究,2007(5):38-45. 被引量:23
  • 3云南民族事务委员会.哈尼族文化大观[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被引量:1
  • 4毛佑全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事务委员会,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编..哈尼族文化初探[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219.
  • 5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M].瞿铁鹏,张钰,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454-455. 被引量:28
  • 6杨忠明.西双版纳哈尼族史略[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 被引量:1
  • 7马翀炜,陈庆德著..民族文化资本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20.

二级参考文献8

  • 1马翀炜.文化符号的建构与解读——关于哈尼族民俗旅游开发的人类学考察[J].民族研究,2006(5):61-69. 被引量:101
  • 2[德]马克斯·韦伯著 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上卷)[M].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81页. 被引量:4
  • 3《哈尼族简史》编写组.《哈尼族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1页. 被引量:5
  • 4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族辞典编撰委员会编:《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族辞典》,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373页 被引量:1
  • 5[英]维克多·特纳著,赵玉燕等译:《象征之林--恩登布人仪式散论》,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5页. 被引量:2
  • 6[罗]米尔恰·伊利亚德著,王建光译:《神圣与世俗》,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被引量:1
  • 7[美]加里·斯坦利·贝克尔著,王献生,王宇译:《家庭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0I页 被引量:1
  • 8[法]马塞尔·莫斯,昂利·于贝尔著,杨渝东,梁永佳,赵炳祥译:《巫术的一般理论:献祭的性质与功能》,广西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41页 被引量:1

共引文献56

同被引文献21

引证文献4

二级引证文献25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