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纳博科夫的“千千心结”与白日呓语——对《洛丽塔》的文本解读 被引量: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艺术之于创作者个人的功利就是以想象性的完成来补救心理上的缺失。纳博科夫少年时代的情感风暴促使他创作了《洛丽塔》。对人的迷狂状态的正视和认定,即使是罪恶的迷狂,也是一种生命的抚慰。《洛丽塔》将人的癫狂纳入叙述方式,成为其小说精神及生命意志的表达,并从中得到一种"审美福祉"或"审美狂喜",从而对读者的阅读习惯、鉴赏能力与审美趣味,甚至对人类的理性精神也持一种嘲弄和反讽态度。
作者 杜瑾焕
出处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5-108,共4页 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9

二级参考文献28

共引文献50

同被引文献6

  • 1V.Nabokov.Nikolai Gogol[M].New York:New Directions, 1961. 被引量:1
  • 2V.纳博科夫.潘小松译.固执己见[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6. 被引量:1
  • 3V.纳博科夫.周晓波,李永生译.洛丽塔[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 被引量:1
  • 4李建康.回忆过去重构自我[M].叙述学研究.武汉:武汉出版社,2006. 被引量:1
  • 5黄铁池,杨国华.幻想的天使——纳博科夫《洛丽塔》[J].20世纪外国文学名著文本阐析,2006. 被引量:1
  • 6封宗信.叙述与评述:小说中的元语言[c].叙述学研究.武汉:武汉出版社,2006. 被引量:1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