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痛苦对于经济学的意义 被引量:3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经济学假定人的本性是追求快乐、逃避痛苦的,快乐与痛苦是互相排斥的,这种观点对痛苦的本体论意义缺乏认识。由于客观价值的无限性和人类自身的有限性,追求较高价值意味着同时放弃较低价值,因此在获得快乐的同时必然会体验到痛苦,痛苦是人类追求更高价值的主观相关物,从根本上是不可避免的。由于不同层次的情感是不同质的,快乐与痛苦无法互相抵消。经济学所关注的只是派生形式的痛苦,即匮乏所导致的痛苦,这种痛苦只有在追求价值能力衰退的时代才会占据主导地位。
作者 刘牧 潘益兴
出处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36-40,共5页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9

  • 1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57-58页. 被引量:21
  • 2阿玛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被引量:2
  • 3弗雷,斯塔特勒.《幸福与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页. 被引量:1
  • 4舍勒.《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上册,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28-132、327、128-132、111-112、428、428、424页. 被引量:1
  • 5舍勒.《受苦的意义》,载于《舍勒选集》上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636、637、662、642、63l、640、414、636、425、674页. 被引量:2
  • 6杰文斯 郭大力(译).《政治经济学理论》[M].商务印书馆,1984.. 被引量:13
  • 7刘牧.经济人假说中的怨恨[J].现代经济探讨,2010(1):30-34. 被引量:2
  • 8洛克.《人类理解论》(上册),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19、221页. 被引量:1
  • 9西托夫斯基.《无快乐的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16、17、54、52、60、132、65、65页.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5

  • 1[美]米尔顿·弗里德曼.2007.“实证经济学方法论”,载丹尼尔·豪斯曼编.《经济学的哲学》,丁建峰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 被引量:2
  • 2[德]马克斯·舍勒著,罗悌伦译.《道德建构中的怨恨》.《舍勒选集》(上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414页. 被引量:1
  • 3[德]马克斯·舍勒著,罗悌伦译.《自我认识的偶像》.《舍勒选集》(上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23页. 被引量:1
  • 4[德]马克斯·舍勒著,罗悌伦译.《资产者与宗教力量》.《舍勒选集》(下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236页. 被引量:1
  • 5[德]马克斯·舍勒著,罗悌伦译.《资产者》.《舍勒选集》(下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203页.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27

引证文献3

二级引证文献1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