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在用车排放控制的重要途径——I/M制度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I/M制度是公认的削减在用车排放的主要手段,机动车排放检测是发现高排放车辆的重要方法。本文介绍了I/M制度的主要内容、优越性及确保I/M制度实施的关键环节。
作者
姜国华
机构地区
海南汽车试验研究所
出处
《轻型汽车技术》
2010年第4期26-28,共3页
Light Vehicles
关键词
在用车
排放检测
I/M制度
分类号
U467.48 [机械工程—车辆工程]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8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25
同被引文献
9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3
参考文献
6
1
GBl8285-2005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5.
被引量:1
2
汪卫东.
国外三大汽车排放法规体系[J]
.柴油机设计与制造,2003,12(4):4-8.
被引量:11
3
顾柏良等译.BOSCH汽车工程手册(中文第2版).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被引量:2
4
李兴虎编著..汽车环境保护技术[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4:420.
5
杨瑞,姜立春,白传栋,赵文育.
汽车排放污染控制的发展与现状[J]
.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01,29(2):6-9.
被引量:3
6
刘勇,胡于进,李成刚.
关于在用车的工况法尾气排放检测[J]
.北京汽车,2004(1):14-17.
被引量:15
二级参考文献
8
1
魏国皑.
汽车排放法规的现状及发展[J]
.世界汽车,1999(6):10-12.
被引量:5
2
李剑平.
关于汽车排放控制及其建议[J]
.汽车研究与开发,1999(5):18-23.
被引量:12
3
郎全栋,詹长书,郎峥嵘.
我国汽车排放标准的发展概况[J]
.汽车维护与修理,2000(2):31-32.
被引量:1
4
田学荣.
关于汽车排放治理的思考[J]
.汽车维护与修理,2001(5):25-27.
被引量:5
5
邵祖峰.
我国机动车尾气检测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
.汽车工业研究,2002(4):25-28.
被引量:7
6
樊志卿.
汽车排放法规与发动机控制技术[J]
.上海标准化,2002(5):38-44.
被引量:3
7
Johnson T V,陆潇,马叶红.
柴油机排放控制回顾[J]
.国外内燃机,2002,34(5):29-43.
被引量:7
8
Johnson T V,丁贤华.
汽油车排放——SAE 1999回顾[J]
.国外内燃机,2002,34(1):42-56.
被引量:2
共引文献
25
1
姜国华.
在用车排放控制的重要途径——I/M制度[J]
.交通节能与环保,2009,5(4):33-34.
2
任国峰,张雨.
基于多线程技术的汽油机瞬态排放间接检测平台[J]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3):22-26.
被引量:1
3
杜艾永,李树珉,夏均忠,王涛.
汽油车尾气排放简易瞬态工况法检测的研究[J]
.轻型汽车技术,2005(10):23-26.
被引量:1
4
王景道,张鸿海,刘胜,任继文.
汽车排放控制系统中的氧传感器现状及展望[J]
.机械设计与制造,2006(3):174-176.
被引量:1
5
吴晓东,宋敬滨.
ASM在用车尾气排放检测系统开发与设计[J]
.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06,34(9):35-37.
被引量:8
6
姜国华.
中国Ⅱ、Ⅲ阶段蒸发污染物排放试验差异及技术对策[J]
.汽车技术,2006(10):30-32.
被引量:2
7
吴晓东,宋敬滨.
在用车尾气排放ASM检测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
.森林工程,2007,23(1):66-68.
被引量:8
8
郭常亮,鲍晓峰,刘汝成,王燕军,李维萍,高松.
利用简易工况法对在用汽车排放检测之探讨[J]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2007,45(5):13-16.
被引量:5
9
任继文,张鸿海,刘胜,王景道.
平板式ZrO_2汽车氧传感器的结构、原理及研究进展[J]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07(4):8-12.
被引量:11
10
黄孝慈,宋敬斌.
VMAS简易瞬态工况法汽车尾气排放检测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
.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2009,38(2):15-18.
被引量:7
同被引文献
9
1
李子萌.
福州市区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特征与控制措施[J]
.海峡科学,2012(6):38-40.
被引量:5
2
郝明途,林天佳,刘焱.
我国PM_(2.5)的污染状况和污染特征[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31(2):58-61.
被引量:63
3
周变红,刘引鸽,徐春迪.
宝鸡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分布特征分析[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7(1):86-88.
被引量:7
4
魏利敏,赵旭春,王凤琴,姜桓.
乌海市空气污染浓度的时间分布特征分析[J]
.内蒙古气象,2010(3):22-24.
被引量:6
5
邹敏.
大气中PM_(10)的影响因子与治理对策[J]
.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3,30(2):39-40.
被引量:1
6
张攀,陈建新,孙睿,李倩.
洛阳市冬季大风天气下PM_(10)和PM_(2.5)浓度变化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5,43(26):196-197.
被引量:3
7
吴小红.
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分析[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6(24):181-181.
被引量:3
8
薛建民,苏律文,杨侃,胡虎.
洛阳市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
.水电能源科学,2016,34(11):13-16.
被引量:15
9
杜晓舜,夏自强.
洛阳市水资源可利用量研究[J]
.水文,2003,23(1):14-17.
被引量:28
引证文献
1
1
胡云川,张雪钦,朱新玉.
洛阳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时间分布特征与成因分析[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9,0(12):30-34.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
3
1
赵佳伦,周士锋,雷雅凯,冯艳,刘艺平,孔德政.
洛阳城区PM_(10)、PM_(2.5)质量浓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J]
.湖北农业科学,2021,60(20):35-42.
被引量:3
2
庞丹丹,李洁冰,贾琪琪,李航.
2014—2018年洛阳市大气污染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环境监测,2022,38(5):116-122.
被引量:10
3
袁野,陈天聪,李烁.
粉碎程度和环境条件对生物质粉尘颗粒物理性质影响的研究综述[J]
.科技与创新,2024(23):123-125.
1
姜国华.
在用车排放控制的重要途径——I/M制度[J]
.交通节能与环保,2009,5(4):33-34.
2
张洪汛,傅立新,郝吉明,周中平,王雪纯.
机动车排放检测和维修制度实施效果分析[J]
.环境科学,2001,22(1):10-13.
被引量:10
3
蒋文明.
浅析机动车排放因子的模型预测法[J]
.黑龙江交通科技,2012,35(10):110-111.
4
芦燕娟.
济南市机动车排放监控系统投入运行[J]
.化学分析计量,2005,14(4):24-24.
5
王晓利.
6月1日起进京车辆实施环保标志管理[J]
.河北环境保护,2009(5):16-16.
6
潘启军,段晓平,刘嘉润.
汽车尾气检测和维修制度实施效果分析[J]
.汽车与安全,2012(8):52-53.
轻型汽车技术
2010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