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语境中视觉文化的审美现代性
出处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4-47,共4页
The Northern Forum
参考文献11
-
1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0. 被引量:18
-
2李晓林著..审美主义:从尼采到福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70.
-
3金丹元著..“后现代语境”与影视审美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417.
-
4冈布里奇.艺术错觉[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 被引量:1
-
5斯蒂芬·贝斯特,道格拉斯·科尔纳.后现代转向[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100. 被引量:41
-
6Arnheim, Rudolf. Film as a Art. California University. 1957. 被引量:1
-
7H. H. Gerth & C.W. Mills, From Max Weber:Essays in Sociology[ M ]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6. 被引量:1
-
8王德胜.审美文化的当代性问题[A].论审美文化[C].张晶主编.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被引量:4
-
9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被引量:4
-
10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被引量:42
共引文献130
-
1戴怡平.现代大众传媒对学校德育的挑战[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3):116-119. 被引量:18
-
2吴蓬莱,付丽.新媒介的功能延伸:试析交互式网络电影的超越性[J].学术交流,2006(3):174-177. 被引量:2
-
3何欢.试论大众文化对儿童文学成人化的影响[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7(10):25-26. 被引量:1
-
4高德胜.“不对称性”的消逝——电子媒介与学校合法性的危机[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11):11-17. 被引量:24
-
5何芳,马和民.游走于叛逆与规训之间——电视广告中的儿童生活[J].当代教育科学,2007(8):13-16. 被引量:1
-
6石勇.解读网络“换客”风潮[J].中国青年研究,2007(6):8-11.
-
7谭旭东.儿童文学:从文化的建构物到文化的承载物[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7,28(4):61-63. 被引量:1
-
8王洁茹.试论信息技术在推动高校教学模式改革中的作用[J].高教论坛,2007(4):95-97. 被引量:3
-
9马力.论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儿童电影文化传播的环境[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5):73-75.
-
10彭立勋.后现代性与中国当代审美文化[J].学术研究,2007(9):146-151. 被引量:10
-
1赵建军,闫雪.竟陵派钟惺、谭元春小品的审美理性[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1):76-81.
-
2葛红兵.当今文坛的保守主义倾向与进化论文学发展观[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7(2):46-50.
-
3谭容培.审美理性的反思与重建[J].中国文学研究,2005(2):14-15. 被引量:1
-
4赵霞.阿多诺的“审美理性”与审美批判的智性之维——兼论启蒙理性批判的一种当代路径[J].文艺理论研究,2012(4):106-115. 被引量:1
-
5苏涵.“洛神”迷醉与魏晋绘画的审美理性——从《洛神赋》到《洛神赋图》[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3):55-60. 被引量:5
-
6何思玉,母华敏.共名与无名及实旨与意旨——对《百花齐放》的鉴赏与解读[J].郭沫若学刊,2002(1):59-62.
-
7王一川.论公众的艺术辨识力--艺术公赏力系列研究[J].文艺争鸣,2010(3):114-121. 被引量:8
-
8许娇娜.审美化时代关于文艺审美性的思考[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5(1):167-181 398-39.
-
9钱国宏.树植胸间[J].散文百家,2007,0(9):45-45.
-
10帕勒佐尔德,徐菲.新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结构和基本主题[J].文艺理论研究,1985(4):117-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