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0-24,共5页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参考文献25
-
1刘军社.黄河流域史前粟作文化遗存的发现与研究[J].农业考古,2000(3):42-44. 被引量:9
-
2陈报章,王象坤,张居中.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炭化稻米的发现、形态学研究及意义[J].中国水稻科学,1995,9(3):127-134. 被引量:23
-
3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舞阳贾湖 下[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313.
-
4王吉怀.从裴李岗文化的生产工具看中原地区早期农业[J].农业考古,1985(2):81-85. 被引量:6
-
5王吉怀.新郑沙窝李遗址发现碳化粟粒[J].农业考古,1984(2):276-276. 被引量:30
-
6钱耀鹏.略论中国史前农业的发展及其特点[J].农业考古,2000(1):104-111. 被引量:8
-
7杨东升.论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农耕文化的形成及其地域差异的影响[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4(6):55-58. 被引量:4
-
8朱乃诚.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的新发现和新思考[J].东南文化,1999(3):24-31. 被引量:13
-
9游修龄.黍粟的起源及传播问题[J].中国农史,1993,12(3):1-13. 被引量:35
-
10王星光,张新斌著..黄河与科技文明[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0:384.
二级参考文献135
-
1袁靖.论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获取肉食资源的方式[J].考古学报,1999(1):1-22. 被引量:107
-
2何介钧.澧县城头山古城址1997~1998年度发掘简报[J].文物,1999(6):4-17. 被引量:74
-
3徐旺生.从农耕起源的角度看中国稻作的起源[J].农业考古,1998(1):70-77. 被引量:6
-
4任重,马绍林,任尔平.淮河流域稻作起源再探[J].农业考古,1998(1):183-187. 被引量:5
-
5王星光.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粟稻混作区简论(摘要)[J].农业考古,1998(1):400-400. 被引量:4
-
6陈报章.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八千年前稻作遗存的发现及古文化生态学研究(摘要)[J].农业考古,1998(1):400-400. 被引量:2
-
7佐佐木高明,石毛直道,原子令三,罗二虎.人类的传统生业[J].农业考古,1998(3):80-94. 被引量:1
-
8杨虎,刘国祥.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聚落遗址1992年发掘简报[J].考古,1997(1):1-26. 被引量:143
-
9严文明.我国稻作起源研究的新进展[J].考古,1997(9):71-76. 被引量:36
-
10魏京武,杨亚长.从考古资料看陕西古代农业的发展[J].农业考古,1986(1):91-100. 被引量:16
共引文献268
-
1李荣有,李保江.史前遗存揭示乐-图-文三位一体艺术史著述范式[J].中外文化与文论,2024(1):195-228.
-
2吴卫红,辛宇.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历史、问题与趋势(一)[J].南方文物,2023(1):28-41.
-
3赤列次仁.也谈粟在史前西藏的传播[J].中国藏学,2023(3):10-19.
-
4陶治强.裴李岗文化时期原始农业发展简论[J].宝鸡社会科学,2020(3):52-57.
-
5朱乃诚.兴隆洼遗址发掘的重要贡献和进一步探索的两个问题[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S1):58-62. 被引量:5
-
6管理,胡耀武,王昌燧,汤卓炜,胡松梅,阚绪杭.食谱分析方法在家猪起源研究中的应用[J].南方文物,2011(4):116-124. 被引量:11
-
7周广川,张巨保,贾兵强.中原地区先秦农耕文化述论[J].农业考古,2009(4):10-15.
-
8张居中,蓝万里,陈微微,王玉,徐冰,刘嵘.舞阳贾湖炭化稻米粒型再研究[J].农业考古,2009(4):35-39. 被引量:15
-
9袁靖,刘建国,高立兵.中国科技考古五十年[J].考古,1999(9):59-68. 被引量:4
-
10袁靖.论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获取肉食资源的方式[J].考古学报,1999(1):1-22. 被引量:107
同被引文献186
-
1吕利.爵本位下的资源配置体系——秦汉帝国初期的土地制度[J].兰州学刊,2010(2):128-132. 被引量:2
-
2尹建强,孙荣荣.东汉时期小农生活状况之研究——以生活饮食及家庭副业为例[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3(2):62-64. 被引量:1
-
3王星光,贾兵强.略论生态环境对先秦水井的影响[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31-39. 被引量:1
-
4王吉怀.新郑沙窝李遗址发现碳化粟粒[J].农业考古,1984(2):276-276. 被引量:30
-
5佟伟华.磁山遗址的原始农业遗存及其相关的问题[J].农业考古,1984(1):194-207. 被引量:75
-
6朔知.安徽淮河流域早期原始文化略说[J].东南文化,1999(5):32-37. 被引量:9
-
7李友谋.裴李岗遗址一九七八年发掘简报[J].考古,1979(3):197-205. 被引量:55
-
8李友谋,陈旭.试论裴李岗文化[J].考古,1979(4):347-352. 被引量:14
-
9潘建明.关于从原始社会陶埙探索我国五声音阶形成年代的商榷[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80(1):53-59. 被引量:4
-
10胡厚宣.释殷代求年于四方和四方风的祭祀[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6,12(1):49-86. 被引量:122
引证文献5
-
1王万盈,何维娜.2010年先秦秦汉经济史研究述评[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2):117-124. 被引量:1
-
2闵祥鹏.数字农业防灾的组织架构与模式选择——基于河南省农业灾害历史与现状的思考[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2):124-126. 被引量:2
-
3王星光.李家沟遗址与中原农业的起源[J].中国农史,2013,32(6):13-20. 被引量:9
-
4陈艳.双墩文化遗址陶祖形器的考古学分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6,31(2):82-85.
-
5刘桂华.《诗经》四言句式的文化阐释[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0(6):4-9.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14
-
1郭荣臻.动物遗存视域下郑州地区史前农业演进过程研究[J].洛阳考古,2023(3):47-60.
-
2闵祥鹏.建国以来传统农业灾害应急体系的组织架构及其新价值[J].农业考古,2011(4):360-362. 被引量:2
-
3李谢辉,王磊.河南省景观生态风险评估[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9(3):92-96. 被引量:2
-
4王灿,吕厚远,顾万发,吴乃琴,张健平,左昕昕,李丰江,汪道京,董亚杰,汪松枝,刘彦锋,鲍颖建,胡亚毅.全新世中期郑州地区古代农业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J].第四纪研究,2019,39(1):108-122. 被引量:30
-
5吴方浪,吴方基.20世纪80年代以来秦汉丝织研究综述[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6(1):85-98. 被引量:2
-
6王星光.中原与中华科技文明的曙光[J].中原文化研究,2017,5(6):44-50.
-
7郭荣臻.考古学视域下的史前“时代”概念简说[J].文博,2018(1):39-44. 被引量:2
-
8郭荣臻.河南新密史前先民食物结构的考古学观察[J].农业考古,2018,0(3):26-32. 被引量:3
-
9师永伟.河南农业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7(5):106-117.
-
10郭荣臻.河南新郑史前农业初论[J].文物春秋,2020(1):20-29.
-
1丁清贤.裴李岗文化的发展阶段[J].中原文物,1987(2):95-97. 被引量:3
-
2陆茂清.60年前的那一刻[J].检察风云,2005,0(22):66-68.
-
3薛文灿.发掘裴李岗遗址又有新收获[J].中原文物,1979(3):69-69. 被引量:1
-
4任万明,王吉怀,郑乃武.1979年裴李岗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84(1):23-52. 被引量:82
-
5丁清贤.试论裴李岗文化的分期[J].文物春秋,1990(2):22-39. 被引量:3
-
6张松林,刘彦锋,张吉民,曹铁良,李扬,王庆丽,鲍颖建.河南中牟县宋庄遗址发现裴李岗文化遗存[J].考古,2012(7):92-96. 被引量:4
-
7李友谋.裴李岗遗址一九七八年发掘简报[J].考古,1979(3):197-205. 被引量:55
-
8廖永民,刘洪淼.瓦窑嘴裴李岗文化遗存试析[J].中原文物,1997(1):54-58. 被引量:2
-
9蒋晔.试论裴李岗文化遗存的几个问题[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1987,6(2):57-63. 被引量:1
-
101979年裴李岗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82(4):337-340. 被引量: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