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政治认同危机探究
被引量: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大学生政治认同直接影响社会主义事业的传承和发展,但网络文化具有的中性文化特征以及网络的扩散、放大功能严重消解了大学生政治认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虚假、善变、现实、疏离的政治认同状态。
作者
刘冬梅
机构地区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出处
《南方论刊》
2010年第3期62-64,共3页
关键词
大学生
政治认同
网络
分类号
G641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5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19
同被引文献
61
引证文献
7
二级引证文献
10
参考文献
4
1
刘文瑾.
一个话语的寓言——市场逻辑与90年代中国大众传媒话语空间的构造[J]
.新闻与传播研究,1999,6(2):40-48.
被引量:14
2
曼纽尔·卡斯特著..网络社会的崛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632.
3
方旭光.
政治认同视野中意识形态的拓进[J]
.新德育.思想理论教育(综合版),2007(3):25-29.
被引量:6
4
熊万胜.
人际媒介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1):78-83.
被引量:2
二级参考文献
15
1
周宪.
文化工业—公共领域—收视率——布尔迪厄的媒体批判理论[J]
.国外社会科学,1999(2):71-75.
被引量:15
2
王强.
文化与意识形态的非对称性[J]
.人文杂志,1998(4):12-17.
被引量:7
3
萧俊明.
布尔迪厄的实践理论与文化再生理论[J]
.国外社会科学,1996(4):49-50.
被引量:17
4
张旭东.
重访八十年代[J]
.读书,1998,0(2):4-12.
被引量:26
5
马克.利维,木雨.
新闻与传播:走向网络空间的时代[J]
.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4(1):8-15.
被引量:71
6
潘忠党.
新闻改革与新闻体制的改造——我国新闻改革实践的传播社会学之探讨[J]
.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4(3):62-80.
被引量:149
7
赵月枝.
公众利益、民主与欧美广播电视的市场化[J]
.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5(2):25-44.
被引量:84
8
潘忠党.
电视与流行现象形成中的时空构筑[J]
.新闻与传播研究,1996,3(4):36-44.
被引量:3
9
何显明.
意识形态的合法性诠释功能及其限制[J]
.现代哲学,2006(1):24-31.
被引量:15
10
[1]Renshon,stanley Allen,Handbook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theory and research,Free Press,1977.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19
1
李彬,霍速.
“新农村”话语构建中农业院校的传媒教育构想[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9,25(3):113-114.
被引量:1
2
魏泓飞.
农民工的媒介话语现状分析及其改善[J]
.东南传播,2008(7):71-73.
被引量:1
3
崔春晓.
新时期高校如何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J]
.传承,2008(6):64-65.
4
任中峰.
民生新闻与农民话语[J]
.新闻爱好者,2005(2):13-14.
被引量:11
5
陈蕴茜.
时间、仪式维度中的“总理纪念周"[J]
.开放时代,2005(4):63-81.
被引量:34
6
刘文辉.
20世纪90年代走进社会生活的传媒[J]
.兰州学刊,2007(9):155-157.
被引量:2
7
朱清河,林燕.
网络传播语境下弱势群体权益的媒介保障[J]
.新闻记者,2010(9):37-41.
被引量:1
8
袁靖华.
大众传媒的符号救济与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基于符号资本的视角[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18(1):60-69.
被引量:31
9
钟敏霞.
民生新闻中农民话语权的缺失及媒体的社会责任[J]
.韶关学院学报,2012,33(3):205-208.
被引量:2
10
李若衡.
论朋辈群体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J]
.教育探索,2013(6):127-129.
被引量:9
同被引文献
61
1
毛玉美.
论大学生民族精神认同感的缺失与培育[J]
.中国成人教育,2007(8):57-58.
被引量:7
2
刘文瑾.
一个话语的寓言——市场逻辑与90年代中国大众传媒话语空间的构造[J]
.新闻与传播研究,1999,6(2):40-48.
被引量:14
3
蒋义丹.
网络时代应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J]
.教育发展研究,2005,25(5):106-107.
被引量:15
4
陈之骅.
苏联解体前夕的历史虚无主义[J]
.高校理论战线,2005(8):60-64.
被引量:14
5
田毅.
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观现状及致因分析[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21(4):54-55.
被引量:5
6
沙健孙.
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J]
.高校理论战线,2005(9):15-22.
被引量:5
7
沙健孙.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J]
.中共党史研究,2005(5):7-15.
被引量:10
8
廖心文,庹平,王双梅.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J]
.求是,2005(18):12-15.
被引量:7
9
李君如.
客观评价抗战史必须客观肯定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J]
.理论前沿,2005(20):5-6.
被引量:2
10
田霞,邵晨昱.
网络对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23(12):59-61.
被引量:16
引证文献
7
1
王玉栋.
“80后”知识精英的社会政治态度——基于对6所985高校在校生和毕业生的对比分析[J]
.黑龙江社会科学,2013(1):106-111.
被引量:3
2
韩磊,赵倩.
论微博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J]
.教育探索,2013(9):122-123.
被引量:1
3
施丽红,李雯雯.
试析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现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2014(9):59-60.
被引量:5
4
李兰.
近年来大学生政治认同研究综述[J]
.新课程研究(中旬),2015,0(2):38-39.
5
王勤,葛贤,魏兴格,蒋兴巧,刘东梅.
网络时代国内大学生政治认同研究综述[J]
.教育教学论坛,2015(13):56-57.
6
石庆新,傅安洲.
“中国共产党抗战中流砥柱作用”的认同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武汉市四所高校的问卷调查[J]
.理论与改革,2016(3):82-86.
被引量:1
7
蔡立钟.
高中政治课政治认同素养培养模式构建[J]
.读书文摘(中),2017(5).
二级引证文献
10
1
肖唐镖,余泓波.
近30年来中国的政治文化研究:回顾与展望[J]
.政治学研究,2015(4):52-61.
被引量:18
2
石庆新,傅安洲.
“中国共产党抗战中流砥柱作用”的认同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武汉市四所高校的问卷调查[J]
.理论与改革,2016(3):82-86.
被引量:1
3
郭雯.
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研究[J]
.科教文汇,2017(1):14-15.
被引量:1
4
张平.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研究动态分析[J]
.高教论坛,2020,0(2):12-17.
5
汪卫平,牛新春,郑雅君.
为什么要去做定向选调生?——基于某“双一流”建设高校毕业生的质性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2020(8):78-84.
被引量:8
6
张瑞.
移动互联网时代民族地区青年政治认同提升对策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4):17-20.
被引量:3
7
刘保中,陈鞠之翼,刘一锐.
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的主要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3,42(5):66-77.
被引量:2
8
冯兵.
对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的再认识[J]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4(5):66-73.
9
刘琬舒.
浅析微博对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及对策[J]
.环球人文地理,2014,0(7X):258-258.
10
黄岭峻,李亚男.
互联网使用视域下的大学生政治制度认同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2):152-159.
被引量:5
1
王新华,陈向阳.
网络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9,25(4):102-104.
被引量:15
2
黄婵娟.
浅析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
.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08(6):126-127.
被引量:3
3
曾艳.
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8,29(5):104-105.
4
樊瑞科,金彦龙.
网络文化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探析[J]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0(4):61-63.
被引量:2
5
杨金刚.
现代化进程中政治认同的危机和转型[J]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4,26(6):33-35.
6
薛斐.
社会转型期我国公民政治认同的弱化及路径选择[J]
.科教导刊,2013(23):213-214.
7
吕元礼.
克服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认同危机[J]
.特区实践与理论,1996(5):29-31.
被引量:16
8
杨金刚.
现代化进程中——政治认同的危机和转型[J]
.资料通讯,2004(10):7-11.
9
吕元礼.
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认同危机及其克服[J]
.社会主义研究,1996(3):44-47.
被引量:18
10
喻包庆.
论当代中国的政治认同危机及其解决路径[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8(3):29-34.
被引量:11
南方论刊
2010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