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古典诗歌形式对内容的制约使得诗人的创作原意很难完整贯彻,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也总是逸出作者本意的阈限;从解释学的角度看,接受者如何读诗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制于作者如何写诗。不写尽、不写实、有所寓托、讲究活法、追求平淡,推崇含蓄乃至以言外之意作为终极审美理想,所有这些都激活了读者的理解力和创造性,赋予其参与文本二度创作的张力和空间,并导致"诗无达诂"式的解读成为诗歌文本接受的常态。不仅如此,由"诗无定形"到"诗无定解"也使得诗人、文本和读者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互动互生的整体,传统的创作论和接受论二元划分已经失去了本质的界线。
出处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7-92,共6页
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