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论古典诗歌创作取向对接受方式的规定性——从诗学解释学的视域出发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中国古典诗歌形式对内容的制约使得诗人的创作原意很难完整贯彻,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也总是逸出作者本意的阈限;从解释学的角度看,接受者如何读诗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制于作者如何写诗。不写尽、不写实、有所寓托、讲究活法、追求平淡,推崇含蓄乃至以言外之意作为终极审美理想,所有这些都激活了读者的理解力和创造性,赋予其参与文本二度创作的张力和空间,并导致"诗无达诂"式的解读成为诗歌文本接受的常态。不仅如此,由"诗无定形"到"诗无定解"也使得诗人、文本和读者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互动互生的整体,传统的创作论和接受论二元划分已经失去了本质的界线。
作者 李有光
出处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7-92,共6页 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8

  • 1赵一凡, 张中载, 李德恩..西方文论关键词[M],2006.
  • 2[法]托多洛夫编.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C].蔡鸿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被引量:1
  • 3周裕锴著..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29.
  • 4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被引量:3
  • 5姜书阁著..诗学广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394.
  • 6李珺平著..中国古代抒情理论的文化阐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89.
  • 7[美]高友工.律诗美学[A].北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被引量:1
  • 8洪汉鼎主编.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C].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被引量:1
  • 9[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被引量:9
  • 10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2447.

共引文献1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