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产业集群识别方法及实证分析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首先对产业集群的识别方法进行了梳理,并运用产业集群普遍采用的辨认工具——区位商法对重庆市产业集群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是重庆市最具竞争优势的产业。
作者
邹庆
机构地区
长江师范学院管理科学系
出处
《商业时代》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0-111,共2页
Commercial
关键词
产业集群
识别
重庆
区位商
分类号
F062.9 [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71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166
同被引文献
9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2
参考文献
5
1
张建华,张淑静.
产业集群的识别标准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06(3):83-90.
被引量:62
2
冯卫红.
旅游产业集群判定和识别探讨[J]
.经济问题,2008(2):120-122.
被引量:50
3
孙铁山,卢明华,李国平.
全国基准产业集群识别及在区域经济分析中的应用--以北京市为例[J]
.地理研究,2008,27(4):873-884.
被引量:18
4
王今.
产业集聚的识别理论与方法研究[J]
.经济地理,2005,25(1):9-11.
被引量:65
5
陈澍著.重庆蓝皮书--2007年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重庆出版社,2007.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
71
1
刘恒江,陈继祥.
国外产业集群统计及我国的发展对策[J]
.统计研究,2004,21(10):18-23.
被引量:14
2
王今,侯岚,张颖.
产业集群的识别方法及实证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25(11):117-120.
被引量:37
3
王今.
产业集聚的识别理论与方法研究[J]
.经济地理,2005,25(1):9-11.
被引量:65
4
李国平,孙铁山,卢明华.
北京高科技产业集聚过程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学报,2003,58(6):927-936.
被引量:65
5
贺灿飞,梁进社,张华.
区域制造业集群的辨识——以北京市制造业为例[J]
.地理科学,2005,25(5):521-528.
被引量:28
6
张建华,张淑静.
产业集群的识别标准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06(3):83-90.
被引量:62
7
刘林青,谭力文,张真.
湖北省产业集群的鉴别及其特征[J]
.统计与决策,2006,22(8):67-70.
被引量:6
8
刘彬,陈圻.
关于产业集群界定识别的研究方法综述[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23(9):190-192.
被引量:15
9
刘增.
浙江省产业集群基于1997年、2002年投入产出表的定量研究[J]
.商场现代化,2006(09X):197-198.
被引量:2
10
李森,刘胥.
基于灰色关联理论的我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J]
.现代管理科学,2007(3):38-40.
被引量:9
共引文献
166
1
薛阳,牛子正,段淏文,冯银虎.
高技术产业集聚、人力资本高级化与区域创新绩效——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
.前沿,2023(1):59-69.
被引量:1
2
冯卫红.
旅游产业集群判定和识别探讨[J]
.经济问题,2008(2):120-122.
被引量:50
3
彭耿,刘芳.
旅游产业集群识别标准和方法研究[J]
.品牌(理论月刊),2010(9):26-28.
4
刘岩岩.
福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水平研究--基于区位熵的视角[J]
.经济视野,2013(19).
5
陈鸿彬.
蜂窝原理对提高农村城镇化质量的启示[J]
.农业经济问题,2006,27(2):64-67.
被引量:2
6
张建华,张淑静.
产业集群的识别标准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06(3):83-90.
被引量:62
7
刘彬,陈圻.
关于产业集群界定识别的研究方法综述[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23(9):190-192.
被引量:15
8
陈绍友.
重庆旅游产业集聚发展研究[J]
.经济地理,2006,26(5):861-866.
被引量:47
9
郭立伟,杨哲,饶宝红.
FDI区位集聚与产业集群的互动关系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2006(11):40-45.
被引量:13
10
苗丽静.
城市产业集群:概念、识别与规划[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4):1-4.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9
1
郭胜伟.
武汉光谷:光机电产业集群发展[J]
.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5(7):34-36.
被引量:6
2
朱鸣,郭凤典,朱英杰.
基于产业集群的武汉光谷光电子产业发展思考[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44-46.
被引量:8
3
麻昌港.
“4S”产业集群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J]
.企业活力,2007(6):74-75.
被引量:5
4
COHEN W M, LEVINTHAL D A. Absorptive capacity: 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0,35 (1).
被引量:1
5
顾强,廉莉.按市场机制推进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绍兴县纺织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发展纪实[A].顾强,编.中国产业集群(第2辑)[C],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8).
被引量:1
6
沈鹏熠,郭克锋.
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建设——模式、路径与动力机制[J]
.特区经济,2008(6):145-146.
被引量:11
7
陈柳钦.
产业集群发展中地方政府的角色[J]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1):99-105.
被引量:9
8
邵琼,范韬.
武汉“中国光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探讨[J]
.今日科苑,2009(6):23-23.
被引量:2
9
谢守美.
基于生态位的信息产业集群研究——以“武汉—中国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为例[J]
.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1):75-76.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1
1
周素萍.
我国大中型高科技企业集群集聚度区位商模型的建立及应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4):75-79.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2
1
熊文,王旭,赵思萌,孙翊.
国家标准在中国制造业产业聚集中的作用[J]
.标准科学,2021(4):6-16.
被引量:2
2
于泽玉,王梦璐,尚一宁.
集群化发展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以连云港医药产业集聚为例[J]
.全国流通经济,2019,0(35):134-135.
被引量:3
1
2006年谁最活跃?[J]
.纺织商业周刊,2007(1):67-68.
2
裴小林.
中国经济起飞的真实起源[J]
.文化纵横,2015(6):14-14.
3
李琳,刘立涛,陈文韬.
长沙汽车产业集群的辨认、问题及政策选择[J]
.经济地理,2008,28(5):744-747.
被引量:5
4
李文杰.
辨认政策底[J]
.股市动态分析,2013(33):84-84.
5
张建华,张淑静.
产业集群的识别标准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06(3):83-90.
被引量:62
6
孙杰,刘仕国,熊爱宗,徐秀军.
全球经济:复苏路上有隐忧[J]
.今日中国论坛,2014(2):14-16.
7
赵晓庆,许庆瑞.
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创新模式比较[J]
.理论参考,2010(5):57-59.
被引量:1
8
吴军,张斌.
收益法在无形资产评估中的应用[J]
.财会通讯(中),2009(4):76-77.
被引量:5
9
王则柯.
比较优势与转型经济学——读《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J]
.开放时代,1998(1):117-119.
10
通胀固然可怕,但萧条更可怕[J]
.经理人内参,2008(22):10-10.
商业时代
2010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