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方法分离新生隐球菌RNA及其评价
出处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311-312,共2页
Chinese Journal of Dermatology
-
1马廉兰.新生隐球菌形态学实验方法的改进[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0,20(3):278-278.
-
2李安生,吴绍熙.一株尿素酶阴性的新生隐球菌[J].微生物学报,1992,32(1):68-71. 被引量:1
-
3杭小锋,温海.T淋巴细胞与新生隐球菌免疫[J].医学综述,2006,12(3):150-152. 被引量:4
-
4温海,廖万清,吴建华,陈江汉.几株新生隐球菌聚合酶链反应指纹分型的观察[J].中华医学杂志,1997,77(10):782-783. 被引量:1
-
5刘文超,刘智广,张晓楠,田俊士,胡家露,张学庸.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分离方法[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1996,12(4):64-66. 被引量:9
-
6颜亮.一种高纯度人多形核白细胞分离方法[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97,13(6):770-771. 被引量:8
-
7冯立新,许倩,王栋,肖桂芝.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方法[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5,22(3):239-240. 被引量:1
-
8蒋盘宏.简便快速从凝胶中分离DNA的方法[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992,12(2):122-122.
-
9李守芬,苏钟浦,王立坤,刘玉艳,王彦,陈子易.人表皮生长因子的三种分离方法及其生物学活性[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2,12(3):172-174. 被引量:3
-
10吴姗,骆耀平.植物激素常用提取分离和鉴定方法(续)及在茶树上的应用[J].福建茶叶,2000,23(3):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