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对西方媒体妖魔化中国的剖析--以乌鲁木齐“7·5”事件报道为例
被引量: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文章以乌鲁木齐"7·5"事件为例概括了西方媒体在中国突发暴力事件中抹黑中国的主要手段,分析了其妖魔化中国的深层背景,提出了防范和应对之策。
作者
李建军
周普元
杨帆
机构地区
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出处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4-126,共3页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
关键词
西方主流媒体
妖魔化中国
行径与对策
乌鲁木齐“7·5”事件
分类号
G210 [文化科学—新闻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0
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9
同被引文献
8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28
参考文献
7
1
程刚,青木等.《“7·5”事件搞不乱中国》,环球时报2009年7月8日第16版.
被引量:1
2
王慧敏,戴岚,王南等.《看西方记者如何在乌鲁木齐清真寺造假》,人民网2009-7-1410:58:29.
被引量:1
3
程刚,青木等,《秩序重回乌鲁木齐街头》,环球时报2009年7月9日第16版.
被引量:2
4
《海外受众认为国际台报道让他们了解“7·5”事件真相》,新华社北京7月20日电.
被引量:1
5
孙建杭.《警惕“藏独”“疆独”问题国际化》[J].环球,2000,.
被引量:1
6
朱丽萍.
新疆民语广播电视对外宣传策略[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2):91-95.
被引量:9
7
李希光.《话语权比国际形象重要》,《环球时报》,2009年7月30日14版.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
10
1
吴辉.
关于提高我国对外传播效果的思考[J]
.声屏世界,2003(1):17-19.
被引量:4
2
王庚年.
中国国际广播的发展战略[J]
.中国记者,2006(12):14-17.
被引量:3
3
希伦·A·烙厄里梅尔文·L ·德弗勒.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被引量:1
4
段连城.对外传播学[M].北京:中国建设出版社,1988.
被引量:1
5
2006年广播影视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被引量:1
6
倪建平.中国在中亚的国家形象塑造:文化传播的视角[Z].中国新闻研究中心,2007-03-08.
被引量:1
7
拉里· 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跨文化传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被引量:1
8
牛汝极.
中和共建与认同重构——新疆稳定问题研究之一[J]
.西北民族研究,2008(4):83-90.
被引量:9
9
牛汝极.
认同视域下的国家文化安全[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1):21-27.
被引量:5
10
单波.
浅议跨文化新闻传播[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0(2):71-74.
被引量:25
共引文献
9
1
岳广鹏.
对我国少数民族电视发展的思考[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7(3):137-141.
被引量:5
2
石锋.
给西方视野一个真实生动的新疆——从西方媒体报道看新疆形象建构策略[J]
.新疆社会科学,2013(3):120-123.
被引量:8
3
帕哈尔丁,何春江.
新疆对外传播的特点及功能[J]
.青年记者,2015,0(6):75-76.
被引量:3
4
王蔚蔚,周根红.
“一带一路”与新疆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构[J]
.中国出版,2018,0(6):38-42.
被引量:11
5
刘东莱.
新疆媒体在对外传播中的现状及作用探析[J]
.新闻研究导刊,2020,11(10):240-241.
被引量:1
6
赵冰清.
网络时代的民语广播——以某人民广播电台民语广播为例[J]
.环球首映,2020(7):117-117.
7
孙信茹,段虹.
民语影视生产中的文化移转与意义建构——基于地方民语译制中心的田野研究[J]
.电影新作,2021(4):99-104.
8
陈玲.
“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在中华文明向西传播中的门户作用分析[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7(10):160-165.
9
金杨.
浅谈市级广播电台如何做好外宣工作[J]
.新闻传播,2017(8X):74-74.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8
1
常蕾.
传播研究中话语分析与内容分析之比较[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2):347-347.
被引量:3
2
司国安,苏金远.
2006中国国家形象——基于《纽约时报》涉华报道的文本分析[J]
.新闻知识,2007(5):51-53.
被引量:18
3
庄曦,方晓红.
全球传播场域中的认同壁垒——从《纽约时报》西藏“3·14”报道透视西方媒体“他者化”新闻框架[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15(3):6-10.
被引量:25
4
曹进,马冬梅.
英语新闻标题中的隐喻及其传播功能[J]
.新闻界,2008(4):103-104.
被引量:14
5
王晨燕.
美英主流报刊对上海世博会报道的内容分析[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9):67-68.
被引量:2
6
刘琛.
2011年国际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J]
.对外传播,2011(12):11-12.
被引量:5
7
强月新,叶欣.
西方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转变及其启示[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0(2):101-106.
被引量:20
8
葛琴.
基于态度系统的汉英政治新闻语篇对比分析[J]
.外国语言文学,2015,32(2):86-91.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4
1
郭敏.
《纽约时报》对两届中国举办的亚运会的报道——以“2010广州亚运”和“1990北京亚运”为例[J]
.新闻爱好者,2011(4):75-76.
被引量:1
2
兰杰,郭越.
新闻隐喻的评价功能对比分析——以《中国日报》、《纽约时报》为例[J]
.西部学刊,2016(15):45-49.
被引量:1
3
徐明华,王中字.
西方媒介话语中中国形象的“变”与“不变”——以《纽约时报》十年涉华报道为例[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38(12):56-61.
被引量:23
4
方建移,柳仁丹.
从涉疆报道看《纽约时报》的公正与偏见——兼谈对外传播的使命与受众意识[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9(3):307-317.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
28
1
王媛.
超越“他者化”:“洋网红”涉疫主题短视频的内容生产与跨文化传播[J]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22(2):81-98.
被引量:1
2
廖圣清,崔晓晓,高根茂.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网络研究[J]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4(3):3-24.
3
戴亚红,郭颖.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西方媒体报道中的战争隐喻话语研究[J]
.科技通报,2020(7):116-118.
被引量:3
4
刘纯.
CDA与PDA共现视角下美国国情咨文之中国形象分析与建构[J]
.太平洋学报,2017,25(11):26-37.
被引量:5
5
任迪,姚君喜.
外籍留学生“中国及中国文化印象”认知和评价的实证研究[J]
.当代传播,2018,0(2):50-55.
被引量:10
6
刘震宇.
域外有关中国暴恐新闻报道的批评语篇分析——兼论公安新闻语言的运用[J]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8,30(3):155-160.
7
许正林,王卓轩.
十年来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对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40(9):68-75.
被引量:27
8
梅艺璇,陈静茜.
外媒对华龙形图腾的视觉隐喻构建[J]
.青年记者,2018(32):36-37.
9
王宏俐,闫开伦.
涉华舆情研究述评——对2008-2017年间国内文献的分析与反思[J]
.情报杂志,2018,37(1):82-87.
被引量:8
10
徐明华,江可凡.
“自我映射”与形象建构:外交格局调整下民众对国家形象认知的心理形成机制[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3(6):102-109.
被引量:6
1
王晨.
关于乌鲁木齐“7·5”事件对外舆论工作的几点思考[J]
.学习与研究,2009(9):15-17.
2
杨胜云.
透析台湾媒体对“7·5”事件的报道[J]
.青年记者,2009(20):37-38.
3
杨志有.
非常时期的非常新闻[J]
.中国地市报人,2010(10):117-118.
4
黄爱萍,李希光.
影响美国媒体如何报道中国的主要因素——对美国媒体如何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分析[J]
.中国记者,2002(3):45-46.
被引量:12
5
林一中.
西方媒体妖魔化中国的背后[J]
.东北之窗,2008(9):34-35.
6
何冰心,肖华锋.
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的偏见[J]
.消费导刊,2014,0(12):290-291.
7
郭军伟.
如何看待西方媒体“妖魔化中国”[J]
.青年记者,2012(2):29-30.
8
李建敏.
变中求稳,积极影响国际舆论——乌鲁木齐“7·5”事件采访心得[J]
.对外传播,2009(9):22-23.
被引量:1
9
庞新华.
关于《外国人看中国》栏目的改革与创新[J]
.电视研究,2007(3):15-17.
10
张成良.
危机事件中的传播策略——乌鲁木齐“7·5”事件报道分析[J]
.新闻记者,2009(8):18-20.
被引量:5
当代传播
2009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