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吉林省玉米病害发生情况及综合治理措施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根据吉林省玉米近几年发生的主要病害,研究吉林省玉米病害发生现状、流行原因和育种对策,对指导吉林省玉米抗病育种工作,选育优质、高产、多抗和适应性广的玉米新品种提供借鉴。
作者
徐艳荣
孙发明
焦仁海
刘兴二
刘武仁
机构地区
吉林省农科院玉米所
吉林省农科院环资中心
出处
《农业与技术》
2009年第5期123-125,共3页
Agriculture and Technology
关键词
玉米
病害
对策
分类号
S435.13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4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71
同被引文献
24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8
参考文献
5
1
王玉萍,王晓鸣,马青.
我国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变异研究[J]
.玉米科学,2007,15(2):123-126.
被引量:44
2
王桂清,陈捷.
玉米灰斑病菌致病性分化研究[J]
.华北农学报,2006,21(3):100-104.
被引量:11
3
王桂清,陈捷.
玉米灰斑病菌致病过程的寄主反应研究[J]
.华北农学报,2005,20(3):94-99.
被引量:11
4
王桂清,高增贵,唐树戈,陈捷.
玉米灰斑病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J]
.植物病理学报,2005,35(2):187-189.
被引量:18
5
闫树合.
制种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对策[J]
.种子科技,2009,27(3):31-32.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
34
1
陈刚,张铁一.
玉米尾孢菌叶斑病的发生与危害[J]
.辽宁农业科学,1993(4):29-31.
被引量:34
2
王桂清,高增贵,吕国忠,陈捷.
环境条件对玉米灰斑病菌生长的影响[J]
.辽宁农业科学,2004(6):17-20.
被引量:12
3
兰光燮,王宗明,陆宁,李雷松,周建华,周艳.
黔西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Helmithosporium turcicum Pass)生理小种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1993,6(4):89-93.
被引量:8
4
陈刚.
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Pass)Leonard et Suggs]生理小种2号的分布与防治[J]
.玉米科学,1993,1(1):65-66.
被引量:11
5
高卫东,戴法超.
玉米大斑病研究的新进展[J]
.植物病理学报,1993,23(3):193-195.
被引量:52
6
王桂清,高增贵,唐树戈,陈捷.
玉米灰斑病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J]
.植物病理学报,2005,35(2):187-189.
被引量:18
7
姜晶春,潘顺法,晋齐鸣.
“八五”期间玉米大斑病病菌生理小种研究结果[J]
.玉米科学,1995,3(A01):19-20.
被引量:6
8
刘爱国,张成和.
河北省玉米大斑病病菌小种生理分化研究[J]
.玉米科学,1995,3(A01):12-15.
被引量:7
9
吴安国,矣莉芸.
云南省玉米大班病菌生理小种研究Ⅱ[J]
.云南农业科技,1989(3):18-21.
被引量:24
10
李林.
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初报[J]
.山东农业科学,1995,27(2):25-28.
被引量:8
共引文献
71
1
王桂清,陈捷.
玉米灰斑病菌致病过程的寄主反应研究[J]
.华北农学报,2005,20(3):94-99.
被引量:11
2
王桂清,陈捷.
玉米灰斑病菌培养性状观察[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5,36(2):159-163.
被引量:11
3
王桂清,陈捷.
23个玉米灰斑病菌菌株间亲缘关系的菌丝融合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B08):53-56.
4
王桂清,陈捷.
玉米灰斑病菌的可溶性蛋白质及同工酶多态性[J]
.植物保护学报,2005,32(3):291-294.
被引量:5
5
王桂清,陈捷.
玉米灰斑病菌致病性分化的寄主鉴定方法[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5,36(4):432-436.
被引量:7
6
王桂清,陈捷.
玉米灰斑病菌致病性分化研究[J]
.华北农学报,2006,21(3):100-104.
被引量:11
7
窦艳萍,武忠伟,王振河,赵现方.
利用Nit突变体和RAPD标记研究玉米弯孢叶斑病菌的营养体亲和性[J]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9):4859-4860.
8
王桂清,陈捷.
玉米灰斑病菌生理分化的寄主鉴定技术研究[J]
.玉米科学,2006,14(5):138-142.
被引量:5
9
孙成韬,张丽颖,王金君,番兴明.
玉米灰斑病的研究进展[J]
.玉米科学,2007,15(2):133-136.
被引量:24
10
窦艳萍,金庆超.
河南省玉米弯孢叶斑病菌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J]
.西北农业学报,2007,16(3):244-247.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
24
1
石菁,张金文,陆继有.
玉米瘤黑粉病抗性鉴定技术的评价[J]
.玉米科学,2010,18(1):131-134.
被引量:12
2
宋佐衡,陈捷,刘伟成,咸洪泉,孙秀华.
玉米茎腐病接种方法比较[J]
.植物保护,1993,19(1):37-38.
被引量:12
3
黄天述,叶华智,王晓鸣,唐莉,王晓梅,金庆超.
玉米种质资源对纹枯病的抗性鉴定与评价[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5,6(3):291-294.
被引量:21
4
王晓鸣,晋齐鸣,石洁,王作英,李晓.
玉米病害发生现状与推广品种抗性对未来病害发展的影响[J]
.植物病理学报,2006,36(1):1-11.
被引量:236
5
林红,孙德全,潘丽艳,李绥艳,马延华,文景芝,王振华.
东北地区部分玉米品种资源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鉴定研究[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06(4):6-10.
被引量:7
6
马丽君,吴纪昌,王作英,吴安国,张培高,吴毅歆,杨家秀,李晓,杨小蓉.
玉米种质资源对大斑病的抗性鉴定[J]
.玉米科学,1996,4(4):18-21.
被引量:7
7
张成华,刘铁山,高新学,董瑞,刘强,叶今才.
我国玉米抗病育种进展及育种对策[J]
.玉米科学,2006,14(B07):5-6.
被引量:19
8
孙志超,刘文国,杨维国,邢跃先,才卓,荆绍凌,周旭东.
吉林省玉米丝黑穗病研究进展及抗病品种选育[J]
.玉米科学,2007,15(2):130-132.
被引量:18
9
王丽娟,徐秀德,刘志恒,董怀玉,姜钰,张明会.
玉米抗镰刀菌穗腐病接种方法及抗病资源筛选研究[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7,8(2):145-148.
被引量:40
10
王晓鸣,李洪杰.
抗病育种——控制玉米叶斑病的最佳解决方案[J]
.作物杂志,2009(2):1-4.
被引量:10
引证文献
2
1
李辉,马昌广,王国栋,薛春生.
28种自交系对5种玉米主要病害的抗性鉴定研究[J]
.玉米科学,2014,22(2):155-158.
被引量:8
2
罗红梅.
上允镇玉米主要病害发生现状及防治措施[J]
.云南农业,2017(7):44-45.
二级引证文献
8
1
蒋鹏,王波,段海明,朱新鹏.
玉米新组合对茎腐病的抗性鉴定[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1(1):67-70.
被引量:6
2
王波,张亚会,蒋鹏,段海明.
不同玉米杂交种茎腐病抗性比较研究[J]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4,28(6):10-14.
被引量:1
3
岳青,武江,苗如意,田明会.
高产优质杂交糯玉米‘益糯369’的选育[J]
.农学学报,2015,5(4):5-9.
被引量:1
4
王金萍,刘永伟,孙果忠,王海波.
抗茎腐病分子标记在159份玉米自交系中的验证及实用性评价[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7,18(4):754-762.
被引量:14
5
段海明,汪伟伟,王长进,余利,黄伟东,余海兵.
安徽省候选玉米新品种对玉米病害的抗性鉴定[J]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9,33(4):23-27.
被引量:2
6
康子领,王权.
淮北地区不同玉米品种产量和抗病性综合评比试验[J]
.安徽农学通报,2022,28(9):87-91.
7
付立新,杨剑飞,胡少新,龚士琛,李国良,扈光辉,王明泉,王志国,李永刚.
东北玉米杂交种对茎腐病的抗性鉴定[J]
.现代农业科技,2023(10):30-33.
8
张培风,孙佩,徐鹏亮,范永胜,郭振营,周联东.
102份玉米地方种质的茎基腐病抗性评价[J]
.种子,2023,42(9):62-67.
被引量:2
1
徐艳荣,焦仁海,孙发明,侯宗运,刘兴二.
吉林省发展青贮玉米关键措施及育种对策[J]
.广东农业科学,2008,35(10):97-99.
被引量:4
2
李金良.
黑河地区玉米生产现状及育种对策[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12(12):137-139.
被引量:6
3
金明华,苏义臣,苏桂华.
吉林省玉米超高产品种探讨[J]
.吉林农业科学,2007,32(3):3-7.
被引量:3
4
崔世友.
转基因抗虫棉育种研究现状及育种对策[J]
.江西棉花,1998(3):6-8.
5
包颖春,王久波.
辽宁省玉米病害发生现状及育种对策[J]
.新农业,2013(18):31-32.
6
王子明.
关于江苏省中晚粳稻育种对策的探讨[J]
.江苏农业科学,1996,24(6):17-20.
被引量:8
7
王元辉,李道品,徐秀如.
新形势下水稻育种对策[J]
.温州农业科技,2000(4):23-24.
8
张三锁.
甘谷县小麦品种演变过程及育种对策[J]
.甘肃农业科技,1998(7):8-9.
9
黄志平,王安东,李杰坤,胡晨,燕宁,张丽亚,张磊.
安徽省育成的25个大豆品种的产量和品质分析及育种对策[J]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0):5232-5232.
被引量:3
10
孙岩松.
寒地水稻品种应用现状与育种对策[J]
.中国稻米,1999,5(2):13-14.
农业与技术
2009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