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47-50,共4页
Journal of Gems & Gemmology
参考文献6
-
1玉汝丰,鲁素.中国近代史常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 被引量:1
-
2谢天宇.中国玉器收藏鉴赏[M].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被引量:1
-
3何松.中国玉文化[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05,7(3):26-27. 被引量:19
-
4崔建林主编..中国玉器文化鉴赏[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372.
-
5史树青.古玩收藏鉴赏[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被引量:3
-
6张蓓莉,孙凤民.玉器评估[J].中国宝石,2000,9(3):130-141. 被引量:6
共引文献25
-
1何松.中国唐代玉器的历史贡献与文化艺术特征[J].超硬材料工程,2006,18(6):51-54. 被引量:1
-
2范陆薇,杨明星,周泳.绿松石的品质分级及定量评估[J].西北地质,2005,38(4):19-24. 被引量:3
-
3何松.中国汉代玉器的主要特征与文化特色[J].超硬材料工程,2007,19(1):55-60. 被引量:4
-
4何松.中国观赏石文化与收藏[J].超硬材料工程,2007,19(3):53-60. 被引量:3
-
5陈梅花.玉文化资源及其旅游开发利用[J].新西部(理论版),2007(12X):172-173. 被引量:1
-
6何松.中国观赏石与文化[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8,22(1):120-124. 被引量:7
-
7陈梅花.玉文化专题旅游开发初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30(5):75-79. 被引量:7
-
8何松.中国夏商周三代玉器的艺术特征主要成就与礼玉文化[J].超硬材料工程,2008,20(2):56-62.
-
9何松.中国辽金元玉器的民族风格与文化艺术特征[J].超硬材料工程,2009,21(1):53-58. 被引量:3
-
10丘志力.中国珠宝评估(业)发展现状及近10年进展综述[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09,11(2):1-6. 被引量:5
-
1陈皞.探析明代壶艺大师时大彬“六方梅花壶”的艺术创新[J].江苏陶瓷,2014,47(3):35-36. 被引量:1
-
2创造生活[J].城市住宅,2005,12(4).
-
3英式传统与不断创新AlfredDunhill2011春夏系列[J].财富时代(上品),2011(1):42-42.
-
4本刊编辑部,牟多.创新之争[J].中华手工,2013(3):22-27.
-
5艾韬.千件精品金陵待沽[J].中国收藏,2008(6):150-151.
-
6吴志琴.时装表演的策划和组织[J].国外丝绸,2008,23(1):32-35. 被引量:1
-
7冇&More——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09届时装设计毕业生作品欣赏[J].流行色,2009(8):115-121.
-
8郑红,崔荣荣.浅析台绣的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J].服饰导刊,2014,3(3):81-85. 被引量:3
-
9艾愚.非遗传人李洪斌玉雕器皿的艺术创新[J].中国宝玉石,2012(2):166-167.
-
10打造时尚交流基地[J].纺织服装周刊,2014(32):71-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