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现代中国诗学的两个本质观
被引量:
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中国现代诗学多元本质观的发生具有深刻的意义。中国现代的诗歌本质论最早的可能是"意境论",但它已突破了传统的意境理论而加入了现代的新质。在中国现代诗学的多元本质观中,最能够得到大多数人认同的恐怕要数情感本质论。它既源于中国古代情感理论又不同于中国古代的情感理论,既源于西方的情感观念又不完全相同于西方的情感观念,在诗歌情感的价值取向和诗歌表达艺术的隐与显等方面,它是现代中国自己的情感本质观。
作者
谢应光
机构地区
西华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70-172,共3页
Seeker
关键词
现代诗学
多元
本质观
发生
意境论
情感论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3
共引文献
31
同被引文献
5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13
1
冯瘦菊编著..新诗和新诗人[M],1929:126.
2
陈圣生著..现代诗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328.
3
佛雏著.《王国维诗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
被引量:1
4
黄药眠,童庆炳主编..中西比较诗学体系 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393.
5
宗白华.《新诗略谈》[J].少年中国,1920,.
被引量:26
6
康白情.《新诗底我见》[J].少年中国,1920.
被引量:8
7
刘正琰等编..汉语外来词词典[M],1984:422页.
8
宋伟杰等译,刘禾著.《跨语际实践》,三联书店出版,2002年6月北京第1版.
被引量:1
9
李欧梵.《文学的趋势I:对现代性的追求(1895-1927)》,见[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上卷),第533-53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
被引量:1
10
周作人.《论小诗》,见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上编),第62页,花城出版社,1985年12月第1版.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31
1
谢冕.
论中国新诗[J]
.文学评论,2002(3):100-111.
被引量:16
2
解志熙.
汉诗现代革命的理念是为何与如何确立的——论白话—自由诗学的生成转换逻辑[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2):37-75.
被引量:5
3
王元中.
现代新诗的白话选择及其引发的问题[J]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7,27(1):19-23.
4
周龙田.
秩序之外——也论沈尹默的新诗创作[J]
.安康学院学报,2007,19(1):1-7.
5
王泽龙.
“新诗散文化”的诗学内蕴与意义[J]
.中国社会科学,2007(5):171-180.
被引量:27
6
谭桂林.
论现代中国神秘主义诗学[J]
.文学评论,2008(1):22-29.
被引量:7
7
陈均.
早期新诗中的“自然”论与新旧诗之争[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8(4):53-60.
被引量:1
8
汤凌云.
中国现代诗学之禅学渊源[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5(3):31-38.
9
汤凌云.
中国现代诗学之道家文化底蕴[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2):102-108.
被引量:1
10
张松建.
抒情之外:论中国现代诗论中的“反抒情主义”[J]
.文学评论,2010(1):184-194.
被引量:6
同被引文献
5
1
H.R.尧斯,周宪.
文学与阐释学[J]
.文艺理论研究,1986(5):81-85.
被引量:6
2
[瑞士]皮亚杰著.《发生认识论原理》,王宪细等译,胡世襄等校,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被引量:1
3
《李劼人选集》第四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48,151,152,161,159,228,93,97,97,118页.
被引量:1
4
阵平原著.《小说史:理论与实践》陈平原小说史论集(中),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15,628页.
被引量:1
5
柳倩月.
中国文学神意象演进论[J]
.求索,2009(7):173-175.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2
1
李懿.
作家与作品之关系论--“文如其人”及其反题再辨[J]
.求索,2010(12):199-201.
被引量:1
2
彭超.
中国现代白话小说创作之路[J]
.求索,2011(4):200-202.
二级引证文献
1
1
何嘉颐.
文不必如其人[J]
.参花(下),2016,0(12):99-99.
1
谢应光.
认同与悖离:中国现代诗学本质观的建构方式[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6,22(4):14-15.
2
孔祥凤.
浅析艺术本体论[J]
.美术大观,2013(10):73-73.
3
洪永稳.
《淮南子》的艺术至情论及其对后世文艺的影响[J]
.黄山学院学报,2009,11(4):57-60.
被引量:2
4
李增.
论保罗·德·曼情感理论和修辞理论的统一[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82-87.
被引量:1
5
陆贵山.
本质主义解析与文学理论建构[J]
.文学评论,2010(5):5-12.
被引量:11
6
罗艳.
论纳兰性德的诗歌本质观[J]
.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16(1):44-47.
7
王胜,刘硕伟.
中国古代诗学观的一次重大转变[J]
.求索,2009(12):167-168.
被引量:1
8
谢明轩.
王昌龄送别诗的特色分析[J]
.青年时代,2017,0(2):11-11.
9
陈志刚.
西方“本质”观与中国文学史叙述模式[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4):107-112.
10
陈宝云.
破形而上学的本质观[J]
.文艺理论研究,1980(2):50-51.
被引量:1
求索
2009年 第10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