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玉米种质的选择和利用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对目前生产上常用的玉米杂交种的亲本进行了血缘追朔分析,归纳总结出兰卡斯特种质类群、瑞德黄马牙种质类群、旅大红骨子种质类群、塘四平头种质类群四大系统及其他血缘关系的自交系谱,提出杂种优势模式,为创造玉米新种质,改良和提高我国原有种质,提高工作效率提供参考。
作者
刘学玲
姜立雁
王提江
倪玉春
齐晶
腾文星
机构地区
通化市农科院
吉林农业大学实验站
出处
《农业与技术》
1998年第5期11-15,共5页
Agriculture and Technology
关键词
玉米
自交系
种质类群
杂种优势模式
育种
分类号
S513.035 [农业科学—作物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6
同被引文献
37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5
参考文献
2
1
姜明月.
对辽宁省主要玉米杂交种种质基础的分析与评述[J]
.国外农学(杂粮作物),1994(6):1-5.
被引量:1
2
王生,王奎森,刘忠山,张柏东,李德新.
美国玉米自交系选育动态分析[J]
.国外农学(杂粮作物),1994(6):10-14.
被引量:7
共引文献
6
1
姜敏,刘静.
玉米穗部性状配合力的研究[J]
.玉米科学,2004,12(4):12-15.
被引量:14
2
张丽颖,刘祥久,张喜华.
国内部分玉米自交系植株形态性状与产量相关性研究[J]
.玉米科学,2005,13(1):19-21.
被引量:16
3
刘学玲,姜立雁,高惠林,腾文星,王提江,倪玉春.
美国玉米种质类群分析与评价[J]
.农业与技术,1999,19(1):16-18.
被引量:7
4
刘学玲,腾文星,李秀阳,姜立雁,杜立志,齐晶.
拓宽玉米种质遗传基础的途径[J]
.农业与技术,1999,19(3):52-52.
5
刘学玲,姜立雁,腾文星,高惠林,倪玉春,王提江,杜立志,孟祥义,韩军.
美国和中国玉米种质类群分析及应用[J]
.玉米科学,1999,7(S1):47-49.
6
刘治先,赵宝和,韩静,刘朋.
美国玉米自交系的种质基础分析[J]
.山东农业科学,2003,35(5):23-25.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
37
1
肖木辑,李明顺,李新海,Maria Luz GEORGE,张世煌.
东北地区和黄淮海地区玉米种质利用模式的比较[J]
.玉米科学,2010,18(5):23-28.
被引量:11
2
高兴武,董玲,金益,于天江,张士龙.
黑龙江省常用玉米自交系的杂种优势类群研究[J]
.玉米科学,2010,18(6):8-10.
被引量:5
3
郑德刚,金益,王立丰,王振华.
玉米自交系划分到杂种优势群的方法[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36(1):1-4.
被引量:7
4
滕文涛,曹靖生,陈彦惠,刘向辉,景希强,张发军,李建生.
十年来中国玉米杂种优势群及其模式变化的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2004,37(12):1804-1811.
被引量:122
5
王生,王奎森,刘忠山,张柏东,李德新.
美国玉米自交系选育动态分析[J]
.国外农学(杂粮作物),1994(6):10-14.
被引量:7
6
陈彦惠,刘新芝,彭泽斌,张传贞,高素玲,陈秋元.
玉米杂种优势类群和模式的研究Ⅱ玉米自交系优势类群的划分和优势模式初探[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5,29(4):341-347.
被引量:51
7
刘治先.
玉米油和优质油玉米育种[J]
.玉米科学,1996,4(3):23-26.
被引量:27
8
陈彦惠,彭泽斌,刘新芝,张传贞.
玉米旅大红骨群和Lancaster群自交系杂优利用模式的研究[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6,30(2):144-148.
被引量:6
9
郑德刚,李明顺,王振华,金益.
黑龙江省部分常用玉米自交系遗传多样性分析[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37(1):12-17.
被引量:9
10
陈彦惠,张传贞,彭泽斌,刘新芝,贾建修.
唐群×Reid群玉米杂交优势利用模式分析[J]
.华北农学报,1996,11(3):20-24.
被引量:6
引证文献
3
1
马义勇,邹俊岩,刘学玲,杜立志,滕文星.
高产优质高油玉米的选育研究初探[J]
.农业与技术,2005,25(5):65-67.
2
刘学玲,腾文星,李秀阳,姜立雁,杜立志,齐晶.
拓宽玉米种质遗传基础的途径[J]
.农业与技术,1999,19(3):52-52.
3
金益.
玉米杂种优势关系的研究[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42(4):1-7.
被引量:5
二级引证文献
5
1
朱保侠,裴玉贺,郭新梅,宋希云.
玉米籽粒淀粉黏度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J]
.华北农学报,2012,27(2):111-116.
被引量:1
2
陶波,胡阿曼.
乙草胺对玉米中谷胱甘肽转移酶的诱导作用[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3,44(4):43-48.
被引量:3
3
刘建宁.
玉米育种技术探讨[J]
.吉林农业,2014(8):26-26.
4
金振国,高利,孙艳杰,石运强,邵勇,魏国才,南元涛,邵珊珊,史淑春.
七个玉米群体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18(8):1-7.
被引量:4
5
师亚琴,孟庆立,杨少伟,张宇文,雷格丽.
利用SNP标记划分玉米自交系杂种优势类群[J]
.中国种业,2022(8):79-82.
被引量:3
1
曲华,杨春玲.
优良玉米自交系k08的选育与应用[J]
.辽宁农业科学,2015(4):83-84.
被引量:2
2
祝丽英,池书敏,刘志增,王静华.
甲基磺酸乙酯(EMS)在创造玉米新种质中的应用[J]
.玉米科学,2001,9(3):14-17.
被引量:37
3
冯云敢,韦桂旺,韦爱娟,蒙云飞,贺囡囡,张述宽.
8个超甜玉米自交系主要性状配合力及育种潜力分析[J]
.南方农业学报,2016,47(12):2027-2032.
被引量:11
4
安伟,樊智翔,马海林,米小红,王计虎.
EMS诱变技术及其在创造玉米新种质中的应用[J]
.山西农业科学,2008,36(12):37-39.
被引量:7
5
崔绍平.
玉米杂交种质创新[J]
.中国农业信息,2009,21(7):17-19.
6
王元东,赵久然,郭景伦,郭强,尉德明.
诱变育种在创造玉米新种质中的应用[J]
.北京农业科学,1999,17(2):12-16.
被引量:35
7
彭泽斌,刘新芝.
1992年我国玉米杂交种种质基础评价[J]
.安徽农业科学,1994,22(2):97-99.
被引量:14
8
张慧英,吕平,庾韦花,郝小琴,王邕.
甘蔗DNA导入糯玉米自交系后代性状变异的研究[J]
.玉米科学,2006,14(4):32-34.
被引量:1
9
肖建红,任志强,杨慧珍,卜华虎,杨秀山.
耐密型玉米自交系的创新研究[J]
.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1):55-56.
10
柳迎春,代秀云,李耀光,于明彦.
玉米新种质78599类群的形成、应用与改良[J]
.吉林农业科学,2005,30(6):18-19.
被引量:9
农业与技术
1998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