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景岳全书》的医学心理学思想探索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通过对明代医家张景岳所著《景岳全书》的学习研究,认为张景岳的学术思想和临床实践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医心理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对心理因素——情志双重性的认识;对中医心理病机的发展和完善;对心身疾病的治疗;注重中医心理卫生保健。
作者
潘锐焕
李洁旋
机构地区
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出处
《光明中医》
2009年第10期1845-1847,共3页
GUANGMING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基金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科研创新基金资助课题(No:2006-2007)
关键词
《景岳全书》
心理学
学术探讨
分类号
R229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R289.5 [医药卫生—中医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38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6
参考文献
3
1
(明)张介宾著..景岳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33-1838.
2
李志庸.张景岳医学全书[M].第一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8.
被引量:1
3
姜乾金主编..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60.
同被引文献
38
1
李云华,马俊彦.
疏肝活血法治疗斑秃的体会[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27(4):44-45.
被引量:6
2
杨红.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斑秃100例[J]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5,4(1):43-43.
被引量:10
3
鲁明源.
情志刺激内伤发病的机理探讨[J]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5,19(1):10-13.
被引量:16
4
周超凡,周长发.
中医治疗思想决定中医治则治法与疗效[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2):6-8.
被引量:4
5
乔明琦,于霞,张惠云,陈雨振,殷镜海,胡春雨.
“多情交织共同致病首先伤肝”假说及其论证[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1):8-10.
被引量:77
6
乔明琦,张惠云,韩秀珍,胡春雨.
七情定义新探[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0(1):12-15.
被引量:35
7
鲍作臣.
中医心理疗法辅助中药治疗斑秃的研究[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6,6(7):78-80.
被引量:5
8
滕晶,齐向华.
中医情志致病学说浅谈[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07,19(3):301-302.
被引量:35
9
严灿.情志学说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思考[C] //王键.中医药理论与应用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
被引量:1
10
李炳全.
中医学传统心理治疗思想与理念探析[J]
.医学与哲学(A),2008,29(6):47-48.
被引量:9
引证文献
3
1
王晓洺.
论情志学说之基本理论[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4):145-147.
2
卢山明,钟江,韦德锋,苏婷,孙小雨.
情志因素对斑秃影响的研究概况[J]
.湖南中医杂志,2017,33(12):165-166.
被引量:4
3
仝斐,李悦,吕书勤,徐雅.
管窥景岳情志病中的心主神思想[J]
.新疆中医药,2019,37(5):1-2.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6
1
李淼,任路,曹灵修.
基于“肾其华在发”理论探讨情志与斑秃的相关性[J]
.亚太传统医药,2021,17(6):168-170.
被引量:2
2
刘彤,李丽,狄金涛,陈丽丽,邵阳,王朝辉.
近10年针刺治疗脱发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上海针灸杂志,2020,39(8):1084-1088.
被引量:8
3
郭雨薇,焦小楠,崔文成.
从“形神一体”论治儿童抽动障碍[J]
.世界中医药,2022,17(10):1449-1452.
被引量:3
4
魏荣萱,李一平,张洪雨,曾雪,赵洁.
庄国康教授从心论治斑秃经验[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3(3):557-560.
5
张思,韩斐.
情志失调与儿童抽动障碍的相关性探讨[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4,30(2):195-198.
被引量:1
6
唐雪纯,杭晓屹,黄祥实,席榕,李姝君,曲剑华.
当代中医名家辨治脱发用药规律研究[J]
.中医学报,2019,0(8):1651-1659.
被引量:19
1
曹忠义.
栾光斗辨治病毒性心肌炎学术思想探索[J]
.中医药研究,2000,16(4):1-1.
2
白宇乾,谢英,丁舸.
方剂配伍三要素及对中药毒性的影响[J]
.中医杂志,2008,49(3):282-282.
被引量:1
3
李瑛.
试论甘草功用的双重性[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5,7(3):32-33.
4
郜红利.
浅谈中药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J]
.国医论坛,2006,21(1):41-43.
被引量:12
5
夏丽.
影响七情发病的条件和因素[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2,25(2):27-29.
被引量:5
6
王君,文林.
试论朱丹溪的中医心理学思想[J]
.中医文献杂志,2007,25(2):33-34.
被引量:4
7
徐流.
中药四气的双重性[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1,14(1):29-30.
8
王之光,周发祥.
脾“至运”、“至静”的双重性特点[J]
.光明中医,2015,30(7):1388-1389.
9
郭倩,杨洁,陈刚,黄海健,巴莺乔.
朱丹溪的中医心理学思想探析[J]
.中医药学刊,2005,23(3):462-463.
被引量:3
10
仲润生.
浅析苦寒药物功效的双重性[J]
.江苏中医,1997,18(10):32-33.
被引量:3
光明中医
2009年 第10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