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般认为,周围神经趋化性再生具有组织特异性、解剖部位特异性和终末器官特异性。近期研究显示,周围神经再生缺乏解剖部位特异性,其终末器官特异性也存在争议。神经趋化性再生受到神经断端间距、远端神经体积大小、营养支持及远端神经结构等多因素的影响。神经营养因子与细胞外基质蛋白相互作用、轴突表面识别分子及神经元表型特异性等,可能是趋化性再生的机制。研究证实,神经营养因子能促进周围神经趋化性再生;小间隙桥接技术充分发挥了再生神经的趋化性,是周围神经修复的有效方法;神经导管,尤其是聚羟基乙酸导管可提供适合神经生长的"微环境",有利于组织工程学方法的介入,在临床修复神经长段缺损中具有确切的优势。这些新技术使周围神经的修复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促进了神经功能的恢复。
出处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09年第5期278-280,283,共4页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2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