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晚清白话文运动“二元性”语言观再认识 被引量:2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在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们仅仅是从"启蒙工具"的角度去看待并使用白话,试图将白话与文言这样两种迥然不同的语言形式加以调和,最终却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一种深刻的语言困境。这一语言困境缘自于他们所秉持的"内俗外雅—体用分离"的"二元性"语言观。"二元性"语言观不仅昭示着清末民初转型期新知识者文化心理结构的尴尬状态,同时亦寓示出由晚清至五四白话语言变革的关节点之所在。
作者 王平
出处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6-89,共4页 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末明初的诗言变革与现代文学雅俗观的生成"(09CZW052) 中国海洋大学文科发展基金项目"清末民初文学语言的雅俗转换研究"阶段性成果(H08YB16)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4

  • 1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A]..胡适文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被引量:26
  • 2高玉著..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16.
  • 3[德]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姚小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被引量:4
  • 4[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89. 被引量:102
  • 5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被引量:1
  • 6王恺銮校正..尹文子校正[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54.
  • 7杨惊注.荀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被引量:2
  • 8于迎春.“雅”“俗”观念自先秦至汉末衍变及其文学意义[J].文学评论,1996(3):119-128. 被引量:14
  • 9颜师古注.汉书(第六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2. 被引量:1
  • 10吕叔湘.文言和白话[A].吕叔湘.吕叔湘语文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被引量:4

二级参考文献26

  • 1章太炎.《诸子学略说》,《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89—291页. 被引量:9
  • 2胡适.《我的信仰》[A].欧阳哲生.《胡适文集1》[C].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1-6.. 被引量:9
  • 3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A]..《胡适文存》二集[C].黄山书社,1996年版.第6页. 被引量:6
  • 4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A].欧阳哲生主编.《胡适文集》第5册[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被引量:21
  • 5鲁迅.《文化偏至论》[A]..《鲁迅全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50页. 被引量:27
  • 6鲁迅.《两地书》[A]..《鲁迅全集》第11卷[C].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5页. 被引量:23
  • 7胡适.《论国故学-答毛子水》[A]..《胡适文集》第3册[C].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38页. 被引量:5
  • 8陈独秀.《文学革命论》[A]..《独秀文存》[C].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5-96页. 被引量:11
  • 9鲁迅.《呐喊·自序》[A]..《鲁迅全集》1卷[C].,.417页. 被引量:37
  • 10朱希祖.本师章太炎先生口授少年事迹笔记[J].制言,. 被引量:2

共引文献196

同被引文献13

引证文献2

二级引证文献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