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133-135,共3页
Journal of Zhanjiang Normal College
二级参考文献11
-
1三岛由纪夫.《金閣寺》. 被引量:1
-
2三岛由纪夫.《仮面の告白》. 被引量:1
-
3夏征农.辞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被引量:6
-
4张秀华.论日中数字语言心理之异同[C]//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日本研究论集3.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被引量:2
-
5池田末則.日本地名基础礎辞典[K].東京:日本文芸社,1981. 被引量:1
-
6次田真幸.古事記全訳注(上册)[M].東京:東京講談社,1990. 被引量:1
-
7東京堂出版編集部.姓名读音辞典[K].東京:東京堂,1997. 被引量:1
-
8亀井肇.现代用語基礎知識[M].東京:自由国民社,1987:187. 被引量:1
-
9新村出.広辞苑(第四版)[K].東京:岩波書店,1993. 被引量:1
-
10岩崎雨郎,鷹橋信夫.數ことば·物知り事典[K].東京:明日香出版社,1983. 被引量:1
共引文献9
-
1刘岩,王晓梅,韩婉茵.西南少数民族典籍翻译策略的多维解读——以宇田礼《阿诗玛》日译本为例[J].译苑新谭,2021,2(1):141-148.
-
2姜扬.浅谈日本的数字文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1):109-109. 被引量:2
-
3马晶.从“数字观”看日本的文化特性[J].文教资料,2009(21):68-70.
-
4付雁华.日语中奇数为吉的语言现象及其原因分析[J].文学界(理论版),2010(10):170-171. 被引量:1
-
5李娇.日语数字“七”的文化内涵探析[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28(4):62-65. 被引量:3
-
6吴蕾,李薇,张厚泉.隐喻含义的跨文化比较研究——英·日·汉三语数字隐喻的文化特征[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1):54-58. 被引量:2
-
7唐蹈.日语数字“三”的文化意蕴解读[J].长江丛刊,2018(8):71-72.
-
8张剑虹.从数字“三”看日汉民族语言文化特点[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30(22):28-28.
-
9徐杨.数字四在东西方文化中的体现和运用[J].青年文学家,2011,0(18):212-213.
同被引文献6
-
1姚文清.日本人的数字观[J].日语知识,2005(1):15-15. 被引量:5
-
2阿部猛.数的日本史事典[M].东京:东京淡交社,2006. 被引量:1
-
3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 被引量:1
-
4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第1卷),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2008年,第1页,第22页. 被引量:1
-
5《古事记》,东京:岩波书店,1964年,第43页. 被引量:1
-
6郭常义.《日本语言与传统文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34页. 被引量:1
-
1许浙,曲国明.西方哲学本体论的问题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06,26(4):21-22. 被引量:2
-
2赵汀阳.存在就是做事[J].天涯,1997,0(1):28-30.
-
3庞进.龙的基本神性与民族文化心理[J].人文杂志,2000(1):73-78. 被引量:4
-
4马滢颖.运用心理语言学来分析儿童语言的发展[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9,11(4):71-73.
-
5尚晓华,高洋.浅谈语言哲学中的语言转向[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6):77-78. 被引量:1
-
6郑苍松,阮清峰.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J].柴达木开发研究,2009(6):23-25.
-
70~6岁宝宝玩具推荐[J].家庭·育儿,2010(4):15-15.
-
8王桂芝.语言的历史性[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7):62-63.
-
9马国钧.老子与摩莱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比较研究[J].科学社会主义,1990(4):11-17.
-
10徐耀.科学家的境界[J].科学家,2014(4):84-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