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规避及其美学反抗:80年代文学的文化认同问题
被引量:4
出处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3-97,共5页
Tianjin Social Sciences
参考文献15
-
1贺仲明.乡村生态与“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J].文学评论,2006(6):59-64. 被引量:11
-
2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建构》,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134页. 被引量:2
-
3贺仲明.自我的书写——“文革”后“五七作家”笔下的50年代[J].文艺争鸣,2003(4):8-14. 被引量:7
-
4查尔斯·泰勒 韩震等译.《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译林出版社,2001年.第552页. 被引量:14
-
5刘小枫著..拯救与逍遥[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427.
-
6傅道彬著..歌者的乐园 中国文化的自然主义精神[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6:151.
-
7丹尼尔·贝尔著,赵一凡等译..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M],1989:390.
-
8尹国均著..先锋试验 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先锋文化[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382.
-
9残雪.《灵魂开窍时的风景》,《灵魂的城堡——理解卡夫卡》,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被引量:1
-
10特里·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6页.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15
-
1刘洪涛.周立波:民间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J].文艺理论研究,1997(3):79-85. 被引量:6
-
2程光炜.论50~70年代文学中的农民形象[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4):185-202. 被引量:6
-
3费孝通.《江村经济》[M].商务印书馆,2002年.. 被引量:13
-
4.《巴赫金全集》第3卷[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544页. 被引量:3
-
5黄秋耘.《山乡巨变》琐谈.文艺报,1961,(2). 被引量:14
-
6赵树理.《<三里湾>写作前后》[J].文艺报,1955,. 被引量:17
-
7《阿Q是不是农民?》[J].书与人,2000,. 被引量:1
-
8周立波.《关于写作》[J].文艺报,1950,2(7). 被引量:5
-
9茅盾.《反帝,反封建,大众化》[J].文艺生活:海外版,1948,. 被引量:1
-
10茅盾.《反帝,反封建,大众化》,见《文学运动史料选》第五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326页. 被引量:1
共引文献65
-
1张迎宝,董章芳.镣铐下的舞蹈——论“第四种剧本”的政治化与人性化倾向[J].小说评论,2011(S1):293-298.
-
2赵静蓉.论卢梭与席勒的现代性批判[J].人文杂志,2004(4):115-119. 被引量:1
-
3陈瑞红.审美现代性中的纨绔主义[J].学术研究,2003(12):121-124.
-
4贺仲明.重与轻:历史的两面——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土改题材小说[J].文学评论,2004(6):153-160. 被引量:14
-
5吕进.二十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新诗研究[J].文学评论,2002(5):74-81. 被引量:16
-
6郁晓晖,张海波.失地农民的社会认同与社会建构[J].中国农村观察,2006(1):46-56. 被引量:79
-
7高玉.当代诗歌写作及阅读中的“反懂”性[J].文艺研究,2006(3):14-22. 被引量:6
-
8张大为.历史断层中的文化修辞——文化视野中的“崛起”派批评[J].文艺争鸣,2006(2):81-85. 被引量:1
-
9常士訚.西方多元文化主义争论、内在逻辑及其局限[J].政治学研究,2006(1):62-74. 被引量:5
-
10蔡苏龙.全球化进程中的华人离散社群问题探讨[J].东南亚研究,2006(5):83-87.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40
-
1陈思和,何清.理想主义与民间立场[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9(5):1-9. 被引量:74
-
2潘延.对“成长”的倾注──近年来女性写作的一种描述[J].江苏社会科学,1997(5):135-140. 被引量:17
-
3刘杰.雷同影片太多,观众只得罢看[J].当代电影,1991(2):82-83. 被引量:1
-
4戴锦华.真淳者的质询──重读铁凝[J].文学评论,1994(5):5-14. 被引量:90
-
5徐绍峰.颠覆与重写──新时期小说中母亲形象的变异原因及意义[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994,31(2):63-70. 被引量:13
-
6王海威.御灵:日本式的恐怖——作为日本恐怖片的解读线索[J].当代电影,2005(5):91-95. 被引量:16
-
7苏琼.性别的间离过程:“十七年”女性戏剧研究[J].戏剧艺术,2006(3):57-65. 被引量:2
-
8何平,朱晓进.论中国共产党文艺制度的起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38-144. 被引量:4
-
9黄仁.台港恐怖片的几番风潮[J].电影艺术,2007(2):36-40. 被引量:2
-
10彭靖贻,檀秋文.阿甘:“中国的恐怖片没有出路”[J].电影艺术,2007(2):44-48. 被引量:8
二级引证文献6
-
1晁正蓉.维吾尔族女性走向何方——当代维吾尔文情爱小说中女性形象探析[J].昌吉学院学报,2015(3):1-6.
-
2阳海洪,邓娟.论21世纪女性导演电影中的母亲形象[J].电影新作,2017(2):69-74. 被引量:1
-
3景治强.从文学作品看民族意识与城市现代化的博弈——以哈丽旦·伊斯热依力笔下的女性形象为例[J].小品文选刊(下),2016,0(9):6-7.
-
4曾斌.传统的价值与少数民族文学批评话语的多重选择[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8,39(3):115-121.
-
5王美诺.电影《我和我的家乡》新主旋律电影的形式与风格研究[J].艺术评鉴,2022(22):165-168. 被引量:1
-
6丁妮,张安桐.VR恐怖影像创作特色探究[J].电影文学,2023(15):3-10.
-
1陆克寒.隐逸 政治规避与文化选择——郁达夫迁杭的文化意味[J].常州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2000,18(2):19-22.
-
2李宗刚.文学史对历史转捩点书写的纠结与突围[J].理论学刊,2011(10):123-124. 被引量:2
-
3李锋.互文性视阈下审视古典文学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4(3):64-66.
-
4李云.1980年代的“年代学”:当代文学研究的拓展[J].文艺争鸣,2011(12):74-78.
-
5梦野.与神木同行,和诗歌为伴[J].诗刊,2011(23):80-80.
-
6谢少萍.金圣叹的“生联死对”[J].教师博览(上旬刊),2005(2):29-29.
-
7李文.微语染初心[J].湖北教育,2016,0(7):80-80.
-
8谢少萍.催人泪下的“生联死对”[J].人民文摘,2006,0(10):37-37.
-
9盛文强.故园剪影[J].散文诗世界,2006,0(3):54-54.
-
10马德.人性的爱抚[J].科海故事博览,2008,0(7):14-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