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关于近年来“以人为本”的研究综述
被引量: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自从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这个概念以来,"以人为本"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学术界主要从"以人为本"提出的缘由、"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以人为本"提出的现实意义以及"以人为本"的实现途径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为了全面系统地了解当前学界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有必要对其进行一番梳理,以进一步推动学术界对"以人为本"的深入研究。
作者
段鹏飞
机构地区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
陕西师范大学
出处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9-23,共5页
Academic Forum
关键词
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
研究综述
分类号
B03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24
参考文献
36
共引文献
373
同被引文献
23
引证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36
1
江俊文.
以人为本:发展观的新跨越[J]
.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1):100-104.
被引量:5
2
曹景帅,张艳杰.
关于“以人为本”的再思考[J]
.消费导刊,2007,0(11):227-227.
被引量:3
3
王元珍.
确立“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必然性和必要性[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4(6):13-16.
被引量:2
4
晏惠.
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人本表达[J]
.广西社会科学,2008(6):1-5.
被引量:4
5
郭潇,张兴亮.
论以人为本的事实依据[J]
.河北学刊,2007,27(1):223-226.
被引量:1
6
郭长春.
“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哲学基础和现实依据[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4(6):16-21.
被引量:4
7
沈宝祥.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6(5):34-36.
被引量:4
8
郝孚逸.
关于“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J]
.湖北社会科学,2004(8):127-127.
被引量:2
9
[1]赵存生.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N].中国教育报,2004-03-09,(3).
被引量:7
10
黄枬森.
关于以人为本的若干理论问题[J]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11(2):17-22.
被引量:18
二级参考文献
124
1
关成华.
“以人为本”三题[J]
.中国地质教育,2005,14(3):12-15.
被引量:1
2
陈惠雄.
对“稀缺性”的重新诠释[J]
.浙江学刊,1999(3):42-46.
被引量:16
3
郭湛.
从主体性到交互主体性[J]
.理论前沿,2002(12):8-9.
被引量:5
4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2.
被引量:186
5
[1][2][11][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被引量:2
6
[1]安德鲁·韦伯斯特.发展社会学[M].陈一筠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被引量:11
7
吴倬."以人为本"辨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被引量:15
8
[3]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被引量:68
9
[4]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N].人民日报,2004-11-19.
被引量:1
10
[6]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4-15.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373
1
吕康强.
“以人为本”视角下的校园足球发展路径[J]
.体育师友,2022,45(6):29-31.
2
刘利君.
生前预嘱法治化的现实挑战及制度路径初探[J]
.社会福利,2024(2):3-9.
3
董慧明,张鑫.
探析“以人为本”的哲学意义[J]
.时代报告(学术版),2021(10):66-67.
4
张会龙,朱碧波.
中华国家范式:民族国家理论的省思与突破[J]
.政治学研究,2021(2):43-52.
被引量:36
5
王慧杰,刘海珍,万田田,李金颖,廖慧敏.
高校体育文化视域下“以人为本”的价值研究[J]
.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2(1):64-66.
6
信险峰.
复制现实与映现人心:智媒体“技术+人文”的运作逻辑[J]
.北方传媒研究,2023(6):11-16.
7
曾云燕.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J]
.职业圈,2007(19):7-7.
8
卫杨春.
论党的执政理念及其实现[J]
.鄂州大学学报,2007,14(6):5-9.
9
韦良.
论“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意义[J]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6(17):35-39.
被引量:1
10
苏瑞翩,陈战彬.
以人为本的哲学基础与时代价值探析[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4(S1):19-20.
同被引文献
23
1
张景荣,赵永忠.
“以人为本”近期研究综述[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8):72-77.
被引量:23
2
缪家福.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五种理论视角[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2(1):31-38.
被引量:17
3
郭晓君,赵建辉.
关于“以人为本”若干问题的探析[J]
.哲学研究,2005(12):117-121.
被引量:11
4
徐国清.
以人为本研究综述[J]
.理论前沿,2006(2):47-48.
被引量:8
5
卢旺林.
“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来源[J]
.河北学刊,2006,26(5):228-230.
被引量:4
6
黄枬森.
关于以人为本的若干理论问题[J]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11(2):17-22.
被引量:18
7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A].斯大林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
被引量:3
8
黄楠森.马克思主义与“以人为本”-回答以人为本研究中的几点疑问[N].北京日报,2004-03-01.
被引量:10
9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849-861.
被引量:18
10
彼得·德鲁克(PeterF·Drueker).《彼得·德鲁克思想精要》(TheEssentialDruker)[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9.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6
1
王勇.
坚持“以人为本” 促进企业与员工的和谐发展[J]
.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11(9):61-61.
2
杨开刚,陈芳.
基于组织视角分析“以人为本”的实现[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7):188-189.
3
刘静.
谈依靠“以人为本”促进企业与员工的和谐发展[J]
.东方企业文化,2013(6):72-72.
4
刘晓玲.
以人为本 自主合作 和谐互动 全面发展——广州市西关培英中学教学理念阐释[J]
.教育导刊(上半月),2013(7):73-74.
5
尹北直.
“以人为本”:理论自信的生动体现——基于建设文化强国战略的思考[J]
.前沿,2014(7):22-25.
6
彭继裕,陈旭文.
十六届三中全会后“以人为本”思想的研究综述[J]
.青年与社会,2015,0(5):11-12.
1
万天虎.
浅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个问题[J]
.中国电子商务,2010(3):156-156.
2
朱宗友,韩泽栋.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综述[J]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9,23(5):17-21.
3
苏星鸿.
基于马克思主义问题观的中国梦解析[J]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4,7(6):56-62.
被引量:1
4
王潮洛蒙.
关于国内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的研究综述[J]
.黑龙江史志,2015(11):246-247.
被引量:1
5
黄坚勇.
江泽民论邓小平理论[J]
.株洲工学院学报,2001,15(4):1-3.
6
江立成.
论完整准确地把握邓小平理论[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2(2):5-9.
7
王丹.
论邓小平在经济理论上的创新[J]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1,3(4):513-514.
8
黄树光.
论恩格斯社会历史观“合力说”[J]
.理论月刊,2001(11):21-22.
被引量:1
9
王作峰.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旗帜──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的体会[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7(3):1-4.
10
胡泰然.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未来走向的思考[J]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12):33-34.
被引量:1
学术论坛
2009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