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8-73,共6页
Philosophical Research
参考文献15
-
1蔡锦芳著..戴震生平与作品考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06.
-
2仓修良编注《文史通义新编新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66页. 被引量:3
-
3陈祖武.乾嘉学派吴皖分野说商榷[J].贵州社会科学,1992(7):44-49. 被引量:5
-
4.《戴震文集》[M].中华书局,1980年版.. 被引量:7
-
5(清)戴震著,戴震研究会等编纂..戴震全集 第1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528.
-
6伽达默尔 夏镇平 宋建平译.《哲学解释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193-194页. 被引量:17
-
7李海生.清初学术的两次转变及其思想史意义[J].学术月刊,2003,35(4):77-82. 被引量:4
-
8李泽厚著..李泽厚十年集 1979-1989 第3卷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1985年[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324.
-
9卢见曾.《雅雨堂文集》卷一,《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23册,影印清道光二十年卢枢清雅堂刻本. 被引量:1
-
10潘德荣.2006年.《知识论与诠释学》,载洪汉鼎,傅永军主编.《中国诠释学》第3辑,山东人民出版社. 被引量:1
共引文献36
-
1徐曙海,王成军.中国小说的“史传模式”新论[J].江苏社会科学,2005(1):184-188. 被引量:4
-
2龚霁芃.《论语正义》的学术成就[J].宜春学院学报,2005,27(3):66-72. 被引量:1
-
3王杰.戴震义理之学的形成、确立及其方法[J].现代哲学,2006(1):115-121. 被引量:2
-
4汪庆元.徽州的家族文献与宗族文化——以歙县吴氏《冲山家乘》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6(1):44-48. 被引量:5
-
5漆子扬.论《淮南子》的新道家文艺观[J].中州学刊,2006(2):189-191. 被引量:2
-
6李洲良.论春秋笔法与诗史关系[J].文学遗产,2006(5):18-23. 被引量:9
-
7陈治国.西方修辞学的当代复兴及其定位——兼论哲学诠释学与批判语用学之间的一个重要分歧[J].天津社会科学,2007(2):39-45. 被引量:1
-
8旷剑敏.语言主体间性及其发展的价值理想[J].求索,2007(4):155-157. 被引量:4
-
9吴晓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通达社会现实的道路[J].中国社会科学,2007(5):43-48. 被引量:8
-
10王旭艳,庄大钧.论从理学到朴学转型期的清初《尚书》学[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23(11):10-13.
同被引文献34
-
1张荣华.章太炎与章学诚[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7(3):28-34. 被引量:14
-
2秦兰珺.章学诚与海登·怀特历史叙事观之比较[J].史学月刊,2006(10):121-123. 被引量:3
-
3何晓明.章学诚“史意”说对文化史研究的启示[J].史学史研究,2007(1):37-44. 被引量:4
-
4许苏民.“随其思之所至,即为我之所在”——章学诚哲学的第一原理与道统论批判的理论前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9(4):5-6. 被引量:4
-
5付长珍.章学诚儒学之道的宋学向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9(4):11-13. 被引量:1
-
6山口久和.解构章学诚与王力——新考证学的可能性[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9(4):17-21. 被引量:2
-
7章学诚的思想与学术(笔谈)[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9(4):1-1. 被引量:2
-
8刘巍.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本源与意蕴[J].文史知识,2007(10):152-152. 被引量:17
-
9章益国.章学诚“史德”说新解[J].学术月刊,2007,39(12):140-148. 被引量:12
-
10张玉能,张弓.解释学文论与当代中国文论建设[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8(1):53-59. 被引量:2
-
1曾亦.戴震对宋明新儒学的误读及其思想的时代意义——兼对心之诸能力的阐发[J].孔子研究,1997(2):103-113. 被引量:1
-
2祝民.对清代考据学几种不同的看法[J].哲学研究,1963(2):80-81.
-
3张循.清代汉、宋学关系研究中若干问题的反思[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43-53. 被引量:4
-
4和泽杰.略论颜元的学术框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1(11):184-185.
-
5宋雪丽.清代考据学小议——读《清代学术概论》有感[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4):2-3.
-
6应奇.寻求儒家知识论的源头活水──余英时清代思想史新解释平议[J].社会科学,1994(2):36-40. 被引量:1
-
7谷继明,Wang Xiaonong.清代思想的异调:王船山政治哲学再探[J].孔学堂,2016,3(4):82-89. 被引量:2
-
8赵彦昌.论“六经皆档案”(下)[J].档案学通讯,2008(5):88-91. 被引量:6
-
9赵彦昌.论“六经皆档案”(上)[J].档案学通讯,2008(4):87-90. 被引量:10
-
10杨祖逵.试论“六经皆史”之演变及学术价值[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2):48-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