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認為,在佛教的“禪定”概念和實踐中國化的早期尝試过程中,有兩種顯著的模式,一是還原,二是調和。還原模式是指,先从許多外來觀念中選出少數幾個,然后使其成為排他的概念,並堅定地將其贯徹於實踐,“無念”与“一行三昧”的演變即其例。與這一模式相對的是調和,中國佛教常常吸收了許多外来觀念,却把它們重新融鑄合成一個新的、緊密聯合於一起的綜合性概念,“止觀”即其中一例。智顗(538-597)在改編如何入定的途徑時就運用了这一模式,《摩訶止觀》中所說的“禪慧方便二十五法”即非束縛於一家之說的,這種調和主義的哲學基礎即關於三重實在完全和諧的“三諦圓融”理論,在这一理論中彼此冲突的概念被超越了,因此,这一調和主義不是否認或拒斥相對立的概念或實踐,而是以有條件限制的方式將它們囊括於一個新的體系。
出处
《中国文化》
1990年第2期18-22,共5页
Chinese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