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高的悲剧精神:罗亭形象的本质内涵
出处
《哈尔滨学院学报》
1998年第3期33-35,共3页
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
1钱理群.屠格涅夫对俄国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的艺术发现 上[J].荆州师专学报,1992,15(6):54-58. 被引量:3
-
2刘念群.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多余人”——《罗亭》与《沉沦》之比较[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2):52-56.
-
3方坪.设谜与解谜——重新解读罗亭形象[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6(1):116-121. 被引量:4
-
4朱鸣磊.罗亭是“多余人”吗?[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17(1):33-35. 被引量:1
-
5王钢.“多余人”向“新人”的过渡——罗亭形象再认识[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15(1):20-21.
-
6陈远明.罗亭形象新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8(2):110-112.
-
7秦兆基.远去的影子[J].雨花,2005,0(9):60-62.
-
8刘末.充满不甘与无奈的生命之旅——试比较罗亭与“他”[J].青年文学家,2014,0(5X):86-87.
-
9邹丽娟.浅谈屠格涅夫小说的爱情描写[J].学术交流,1995(1):105-108.
-
10肖复兴.罗亭,属于那个时代的自己[J].国家人文历史,2012(5):114-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