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的传播及其对韩语言文字的影响
被引量:3
出处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55-63,共9页
Journal of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参考文献1
-
1黄有福著..中国朝鲜民族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89:202.
同被引文献24
-
1张晓曼.试论中韩语言的接触[J].语言研究,2002,22(S1):202-205. 被引量:8
-
2董明.明代朝鲜人的汉语学习[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6):81-87. 被引量:5
-
3李龙海,方今淑.中韩文化差异与韩国语教学[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1(4):136-139. 被引量:15
-
4李得春.朝鲜历代汉语研究评介[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17(2):98-105. 被引量:9
-
5张光军.韩国的汉字[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22(5):18-22. 被引量:17
-
6李得春,金基石.汉字文化与朝鲜汉字[J].东疆学刊,1997,14(3):44-51. 被引量:13
-
7孔祥林.朝鲜的孔子庙——儒家思想深远影响的象征[J].孔子研究,1992(1):108-114. 被引量:6
-
8张敏.儒学在朝鲜的传播与发展[J].孔子研究,1991(3):106-112. 被引量:11
-
9刘灵芝.儒家思想文化传入朝鲜及影响[J].历史教学(下半月),2007(6):99-100. 被引量:4
-
10李昕.朝鲜文字560年[J].世界知识,2004(23):58-59. 被引量:2
-
1孙梨梨.关于汉字在韩国的使用[J].考试周刊,2012(80):17-18.
-
2李正子.从韩文专用论与韩汉混用论间的争执看韩国的语文政策[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9,16(2):70-73. 被引量:1
-
3张炳钦.龙岩原名非新罗——龙岩县原名三稽考[J].福建史志,2005(1):53-57.
-
4金英花.试论汉字在韩国语言生活中的变迁——兼议“韩文专用论”与“国汉混用论”之争[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7(6):69-74.
-
5单体瑞.韩文专用与韩汉混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5,18(5):55-57. 被引量:1
-
6李立绪.汉字在韩国的历史命运及其启示[J].东岳论丛,2000,21(4):137-141. 被引量:2
-
7语文信息高速公路[J].语文世界(上旬刊),1999(1):39-39.
-
8巴人.韩国企业、媒体及教育界的汉字热[J].世界教育信息,1994,7(9):26-26.
-
9文基连.新罗乡歌的宗教性质[J].当代韩国,1997(4):82-86.
-
10姚骏.朝鲜语主格助词■和添意助词■的历史变迁[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30(1):30-35.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