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党建研究》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4-16,共3页
同被引文献7
-
1杨福章.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反思[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5-9. 被引量:19
-
2宋克勤.国外科技创新人才环境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27(1):29-33. 被引量:43
-
3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王承绪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15页. 被引量:2
-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137页. 被引量:3
-
5陈文光,郑朝福,张林祥,杨程富,尹江川,朱福强.科技人才政策环境建设探析[J].天府新论,2001(5):51-55. 被引量:3
-
6陈晓季.关于培养高科技创新人才的几点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1(6):44-46. 被引量:2
-
7李淑荣.浅谈创新人才与人才的创新[J].新视野,2003(6):58-59.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15
-
1彭宗平.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0(12):104-106.
-
2余际从,段怡春,赵连荣,沙景华,刘粤湘,储祖旺,曹希绅,承金,徐绍红.我国地质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1,20(1):3-13. 被引量:41
-
3曹希绅,雷涯邻.地质人才“5Q”素质结构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1,13(2):103-107. 被引量:4
-
4刘双兵,朱仁义.理工院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巢湖学院学报,2011,13(3):149-151. 被引量:1
-
5孙琼,林之林.借鉴英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1,13(5):70-72. 被引量:4
-
6霍慧煜.英式创新教育与中式传统教育的比较与思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30-31.
-
7贾春旭,盖小丽,程晓娜.关于增强高校文化创造活力的思考[J].河北学刊,2013,33(3):215-217. 被引量:1
-
8霍慧煜.数字媒体艺术的理论探讨与教学实践[J].中国科技投资,2014(A12):377-378.
-
9张浩,杨阳.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18(34):22-23. 被引量:8
-
10孙琼,林之林.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成才之路,2016,0(1):4-5. 被引量:1
-
1邓春艳,郑建明.数字图书馆管理关键问题初探[J].新世纪图书馆,2011(6):3-6. 被引量:1
-
2中共中央宣传部 文化部 国家教委 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出——《关于改进和加强图书馆工作的报告》的通知[J].图书馆杂志,1987,6(5):3-5. 被引量:4
-
3关于改进和加强图书馆工作的报告[J].中国图书馆学报,1987,15(4):23-27. 被引量:3
-
4吴伟民.图书馆环境初探[J].图书馆学刊,1988,10(5):18-21. 被引量:1
-
5陈佳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全力推进我国科技期刊走向世界[J].中国科学基金,2008,22(6):342-344. 被引量:3
-
6顾廷龙.努力开发文献信息资源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J].图书馆杂志,1987,6(6):12-13. 被引量:1
-
7马金玲.60年科技强国路[J].中国科技产业,2009(10):22-25.
-
8中央四部委院关于改进和加强图书馆工作的报告[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88(S1):1-4. 被引量:4
-
9许宏翠,杨延廷.社会科学信息资源建设的地位和作用[J].理论学刊,2001(6):119-121. 被引量:5
-
10赵彧.以港之科技,促粤之产业——连线广州市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的年轻学者们[J].广东科技,2011,20(7):18-25.
;